以產業群聚整個合源,建立品牌名聲:《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選摘

2020-10-23 05:10

? 人氣

但是,對新來者的懷疑也可能變成一種自我實現預言。如果幾乎沒有人買新業者生產的汽車,這家公司將會倒閉,客戶服務將會終止。又或者如果人人都預期埃及生產的地毯會褪色,這些地毯將只能以很低的價格出售,而埃及企業家也就沒有理由投資生產較高品質的地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低期望的詛咒有時很難克服。即使業者選擇提供最高品質的產品,但買家只要夠悲觀,就會認定品質降低只是遲早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人脈關係非常有用:如果有熟人為你擔保,問題往往就能解決。

在西方國家生活和工作過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回國之後,在各自母國的轉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絕非偶然。他們利用自己建立的聲譽和人脈關係,向買家(往往是他們工作過的公司)保證一切都會順利。

出現一些成功案例有時可以開啟良性循環。買家往往會湧向取得成功突破的公司,其他人繼續與這些公司做生意使買家感到安心。年輕的賣家接到訂單時,多數會意識到這可能是他們打破低期望惡性循環的唯一機會,因此會盡力交出最好的產品或服務。

例如在肯亞的玫瑰出口市場,當地生產者與中介機構合作,將他們的玫瑰出口至歐洲。在這一行,買賣雙方都不可能光靠正式合約來確保對方正派行事。玫瑰很容易腐壞,因此買家收到貨物時,總是可以聲稱玫瑰的品質不可接受,並拒絕付款。但另一方面,賣家也可以聲稱是買家為了不付款而毀壞了玫瑰。這意味著建立可靠的信譽十分重要。二○○七年總統選舉出現爭議之後,肯亞經歷了一段政治動盪時期,期間勞動力不足,運輸相當危險,尚未建立起聲譽的新業者竭盡全力,繼續向買家供貨。有些業者甚至僱用武裝警衛保護他們送出的玫瑰。結果買家都很滿意,肯亞玫瑰市場安然度過了這段動盪期。

當然,業者即使採取這種極端措施,也未必一定可以毫髮無傷。產業的整體聲譽很重要,有時只需要少數害群之馬,就能毀掉整體素質良好的一個產業。各國政府認識到這一點,因此設法懲罰在品質方面作弊的個別廠商。二○一七年,中國政府決定加重這種懲罰。《中國日報》引述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量發展局局長黃國梁的話:「現行法律對違反產品品質法的人一般處以行政處罰,這太溫和了……如果我們的制度使違法者必須承受非常嚴重的後果,將可以產生阻嚇作用。」

在這個聲譽脆弱且互有關聯的世界裡,最好的情況通常是建立「產業群聚」,也就是同一產業的公司集中在一個地方,所有公司都受惠於這個群聚的聲譽。

印度城市蒂魯普(Tirupur)一九二五年起就有針織品工廠,這個產業在一九六○和七○年代持續成長,主要生產印度男性穿在襯衫裡面的白色棉背心。一九七八年,義大利成衣進口商維羅納先生迫切需要一大批白色T恤。孟買的成衣出口商協會建議他前往蒂魯普尋找合作廠商。他很滿意蒂魯普廠商提供的第一批T恤,因此回去繼續採購。一九八一年,歐洲第一家大型服裝連鎖店C&A跟著維羅納先生來到蒂魯普。直到一九八五年,當地出口的商品仍只有一百五十萬美元,但隨後就出現指數型成長。到了一九九○年,蒂魯普的出口額已經超過一.四二億美元。當地出口在二○一六年達到十三億美元的高峰,但因為面臨中國、越南和其他國家新進業者的競爭,這個產業如今承受巨大的壓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