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視角下的經典重繹,耶誕佳期大戲《波希米亞人》 ──專訪臺中國家歌劇院 藝術總監邱瑗

2020-10-25 08:40

? 人氣

德國導演荷穆齊,賦予經典歌劇當代視角

20201020-德國導演荷穆齊(Andreas Homoki)(見圖)現為蘇黎世歌劇院的藝術總監,在荷穆齊的帶領下,蘇黎世歌劇院在2019年獲選《歌劇世界》雜誌「歐洲最棒的歌劇院」。(資料照,Frank Blaser攝)
德國導演荷穆齊(Andreas Homoki)(見圖)現為蘇黎世歌劇院的藝術總監,在荷穆齊的帶領下,蘇黎世歌劇院在2019年獲選《歌劇世界》雜誌「歐洲最棒的歌劇院」。(資料照,Frank Blaser攝)

德國導演荷穆齊原來是柏林喜歌劇院的駐館指揮,兩年之內就榮升藝術總監,後來被挖角到蘇黎世歌劇院,在他的帶領下,去年蘇黎世歌劇院被德國《歌劇世界》雜誌獲選為歐洲最棒的歌劇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邱瑗表示,2015年她邀請荷穆齊第一次來到台灣,導演貝多芬的歌劇《費黛里歐》,那是一個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一名機智的妻子費黛里歐將身陷冤獄的丈夫救出來的故事,但荷穆齊從劇本裡找到可以詮釋的空間,讓費黛里歐在一開場就死了,重新賦予具有時代感的意義,給觀眾另一個思考角度。

「歌劇必須要讓大家喜歡看,不能落於一個傳統的窠臼。」邱瑗說,後來她曾到蘇黎世歌劇院採訪荷穆齊,才終於瞭解他的想法,他認為藝術總監應該要在觀眾、市場喜歡的,以及樂評人期待的當中,找到一個平衡;經典歌劇也許不會讓樂評覺得耳目一新,但在詮釋上、製作上,一定要讓大家覺得「原來歌劇可以這樣做,或是可以這樣解釋。」

故事藏在細節中,舞台布景、服裝皆為線索

荷穆齊的《波希米亞人》將劇情時間聚焦在耶誕節前後,舞台上有一棵七米五高的耶誕樹,隨著歌劇一幕一幕情節,耶誕樹被拖進來、搭起來裝飾,最後被拆掉;為了這個臺中國家歌劇院歷年來最高的布景之一,這次還特別找來特技空間、戊己劇場的特技演員,擔任爬上A字梯妝點耶誕樹的重責大任。

20201020-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舞台上七米五高的巨大聖誕樹。(資料照,Monika Rittershaus攝)
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舞台上七米五高的巨大聖誕樹。(資料照,Monika Rittershaus攝)

邱瑗表示,《波希米亞人》的原著由很多短篇故事組成,講一群很落魄的、年輕的嬉皮士,過著流浪不羈生活小節的生活,最後成為成功藝術家的奮鬥故事,浦契尼抽出其中的主要人物,用愛情故事做串連成為歌劇故事,觀眾只知道咪咪跟魯道夫分開了,但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沒有講得很清楚,也沒有說明從第一幕到第三幕,到底經過了多久的時間。

邱瑗認為,荷穆齊的版本在第四幕時做了一個時空的跳接,將原本在屋內慶祝的歡樂場景移到戶外,用藝術家身上的衣著來告訴觀眾,經過了一段時日他們已經有了一些成就,而咪咪和穆賽塔卻仍穿著原本的衣服,自然劃分出社會地位差異,不僅寓意兩人分開的原因,也把原著的精神放了回去。

「愛情故事有一些現實面,有些人不敢碰觸,有的處理不好。」邱瑗說,很多人都將《波希米亞人》最後咪咪的死視為愛情悲劇,但荷穆齊處理到現實的層面,不會覺得誰拋棄了誰,而是在不同的社會化下兩個人自然的分開了,可以從這段關係裡認識情感的複雜面向,這也是挑選這個版本的原因。

20201020-荷穆齊導演的《波希米亞人》用藝術家身上的衣著,告訴觀眾角色歷經一段時間後,與前幾幕相較已有所成就。(資料照,Monika Rittershaus攝)
荷穆齊導演的《波希米亞人》用藝術家身上的衣著,告訴觀眾角色歷經一段時間後,與前幾幕相較已有所成就。(資料照,Monika Rittershaus攝)

「未來歌劇院不會一年只做一齣歌劇。」邱瑗說,畢竟是「歌劇院」, 未來在暑假希望安排給青少年、兒童看的歌劇,由歌劇院製作,從布景、服裝、燈光、導演等,全都是由國人來做。年底的「遇見巨人」系列則希望與世界級的歌劇院合作,引進國外優秀的製作來經典呈現。另外還有歌劇音樂會,一些演出難度高的、不預期市場高度反應的歌劇,上半年NTT-TIFA(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期間則計畫做新創作的歌劇,像今年結合3D影像科技的《消逝》(Blank Out),希望未來每年能以不同形式,來做新形式的歌劇。

2020 NTT遇見巨人─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

12/24(四)-12/27(日)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