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限電危機中檢視台電神話

2017-08-10 07:00

? 人氣

面對限電危機,作者認為台電改變不了全球暖化、氣溫上升,那就得改變電力供需的經營管理思維。(資料照,陳明仁攝)

面對限電危機,作者認為台電改變不了全球暖化、氣溫上升,那就得改變電力供需的經營管理思維。(資料照,陳明仁攝)

台電歷史悠久,也有很多傳奇。從孫運璿以降,許多財經大員來自台電。這樣光榮傳統也許反而成為經營管理上沉重包袱。台電改變不了全球暖化、就得改變電力經營管理思維。台灣全島陷入了限電危機。大家都盯著台電網站上的用電曲線圖,比看股市走勢圖、颱風即時路徑圖還刺激。這種經驗不是台灣民眾第一次經歷,近年來經歷限電邊緣的驚險經驗,已經是夏季不時就會上演的驚恐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電真是個「幸福企業」

出現限電危機,網路上、媒體上又吵成一團,除了歸因於難以咎責的全球暖化,也很容易上綱上限到「都是核四停建惹的禍」。擁核反核都搬出海外、海內、歐洲到亞洲各地的經驗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很特別的是,政府高層不知道是對台電特別寬容、體諒亦或害怕?或者像政務委員張景森說的,「多說無益,反而給台電壓力」?還是已經「懶得講了」。總之,沒有聽到太多來自行政上級的嚴厲究責。
即使4日台電台中火力電廠七號機跳機、5日一號機又故障。一度傳出如果台中電廠7日周一沒能恢復供電而導致全台大規模限電,經濟部長李世光與台電董事長朱文成將下台負責。但行政院也立刻澄清,這項傳聞不正確。沒有究責,反而是呼籲民眾一起節電。
還好沒有等到周一上班日,台電已趕在周日修好了,也沒有人需要下台。台電真是「幸福企業」。想想如果換成別的公營企業出了嚴重問題,境遇應該不是這樣。例如,若是台鐵發生一連串誤點──不要說出軌──台鐵上上下下早就被官員、民代與民眾罵翻了。但在限電危機下,我們全國同胞還都共體時艱,耐心看著台電努力調度。這次台電被形容為「使出洪荒之力」把供電催到極限,所以有人說,這證明了台灣沒有偷藏電、沒有故意製造缺電假象,如果台電這樣做就成了奸巧商人。

營運管理問題無關反核擁核

但即使是誠實的企業,也應該要用規範其他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標準來要求它,而不是當它1日內修復台中電廠,就心懷感激地稱許這種「創紀錄」的危機處理。這就如同台鐵一旦出狀況,工務人員搶修很辛苦、站務人員調度很累人,但乘客們還是會高聲要求台鐵做到零誤點、零出錯。
台電管理營運問題其實無關擁核反核,因為不論是管理核電廠、火力發電廠,台電一樣問題不斷。核一、核二到核三常出問題,例如核一廠一四年執行核燃料挪移填換作業時,發生燃料組件把手鬆脫;16年核二廠二號機大修後初並聯,主發電機電驛跳脫,並導致主汽機自動跳脫;16年核三廠二號機控制棒驅動軸鬆脫;今年6月核一廠二號機也發生設備溫度過高而停機重來。也因為是核電廠,所以缺失會被較嚴格檢視。

而火力發電廠雖然比較不會出現毀滅性的災難,但管理不善讓它效率不佳,嚴重影響供電。像上述台中火力發電廠短期內機組連兩跳又發生鍋爐破管,瞬間減少1.5%備載容量。而和平電廠電塔倒塌,更讓備載容量少了4%。

台中火力發電廠。(取自台電網站)
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取自台電網站)

此外,正如本刊本期報導的,大林電廠機組採購到不良品,焊接材料出問題必須重焊;大林煤倉施工也出現工安問題;而通霄電廠則出現冷卻系統海沙淤積;大潭電廠採購機組也延宕。這些缺失讓整體供電少了6%。

以興建電廠為提規畫電力供需

在用電尖峰季節傳統電廠又出包時,不少人為台電緩頰說,就是因為沒有核電廠讓其他電廠負荷過大而造成的。但上述這些火力電廠的問題難道真的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顯然不是,這是管理、營運上的缺失,與核不核沒關係。即使核電廠上線,類似的管理缺失還是存在。
過去台電總是在「興建電廠」的前提下規畫電力供需,而鮮少思考在有限供電能量下增加管理績效和風險控制。因此在電廠愈見老舊,機組愈操愈兇、跳機出包也愈來愈頻繁。台電除了竭力維持現有機組全力上線外,幾乎沒有其他配套手段來因應愈見酷熱的夏日供電需求。
從供需管理面來看,智慧電網就是運用網路科技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端,而達到降低用電量並提升能源效率的工具。為了東京奧運將舉辦,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規畫裝設2000多萬具家庭用智慧電表,以自動因應供需、調整即時電價,以避免缺電。
台灣政府開始研擬智慧電網已10年了,2007年經建會開始研擬,10年行政院核定《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推動方案》,規畫以20年推動期程,現在是屬於第2期的「推廣擴散」。如果推廣擴散的成功,遇到供電緊張時,應該能有效調節供需,是否也應該利用限電危機之際,來檢驗一下智慧電網推廣的成效?

智慧電網節能成效還得等多久

比起中國推動智慧電廠的時程,台灣慢了10年,要到2030年才完成,而中國計畫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統一之堅強智慧電網」。當然中國的規畫常常會誇大,不過希望台灣不需要到13年後才能享受智慧電網的節能效果。
台電歷史悠久,也有很多傳奇神話。從孫運璿以降,台灣有許多財經大員來自台電。這樣光榮的傳統也許反而成為沉重的包袱,對過去在電力供應專業技術上的自信,可以限制了他們從需求、節能的角度來思考電力供需布局。而做為不會倒的國營企業,也讓它在採購與工程上沒有私營企業的效能,卻多了點政治考量。台電改變不了全球暖化、氣溫上升,那就得改變電力供需的經營管理思維。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588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