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徘徊在合作與抵抗之間,加入日本帝國的台灣人和朝鮮人

2020-11-08 07:20

? 人氣

台灣總督府基於同樣的理由,嚴格禁止台灣人創辦漢文報紙,所以類似《東亞日報》或《朝鮮日報》的報紙在日據台灣並不存在。兩度出任朝鮮總督齋藤實大將,則因為出身海軍的關係,更傾向於以懷柔態度對待朝鮮非武裝抗日運動者。齋藤實以「文化統治」取代「武斷統治」的政策,不只讓朝鮮人能夠教育下一代自己的文化,還大幅鼓舞了自治運動的士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齋藤實推動懷柔政策的目標,終究是為了大日本帝國的利益服務,目標是要讓朝鮮知識份子相信自己的訴求能夠在日本的殖民體制下獲得伸張,進而打消獨立的念頭。這套懷柔政策在朝鮮實施的非常有效,慢慢的就讓「自治派」進一步轉化為了「親日派」。在「三一運動」中高喊獨立口號的宋鎮禹、金性洙、趙炳玉、張澤相、安浩相與崔鉉培等人,都成了金九和李承晚眼中的「民族敗類」。

倒是台灣的總督們,在「大正民主時代」雖然各個都文官出身,可是對台灣知識份子的打壓卻絲毫沒有放鬆。尤其是台灣本土的反日團體中,還有與日本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串連起來推動「台灣獨立」的台灣共產黨存在,更是讓歷屆台灣總督備感憂慮。而台灣共產黨的創建,同時卻也讓台灣非武裝抗日運動團體中出現了左右分裂。

先是台灣文化協會為連溫卿、王敏川還有謝雪紅等主張「台灣獨立」的共產黨「國際派」所把持,迫使蔣渭水率領林獻堂與蔡培火等反共右派脫離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表面上推行自治,實際則心向中華民國的台灣民眾黨。然而蔣渭水與台共「國際派」的差異,只在於他主張台灣的最終歸屬是「回歸祖國」,「國際派」主張台灣以新國家身份加入共產國際罷了。

所以受到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思想影響,有著深厚左派情懷的蔣渭水同簡吉、李應章等立場傾向「回歸祖國」的台共「祖國派」關係融洽。他不只與簡吉、李應章一起推動農民組合運動,還成立台灣工友總聯盟來為城市裡的勞工爭取權益。此舉惹火了林獻堂為代表的右翼仕紳,他們在1930年又脫離了日益左傾化的台灣民眾黨,另外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蔣渭水」三字常被做為政治動員,但他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翻攝照片)
「蔣渭水」成立的民眾黨,心向中華民國。(翻攝照片)

從消極合作到積極合作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雖仍以爭取自治為目標,卻也明確放棄了任何讓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安排,這使得林獻堂與宋鎮禹、金性洙等朝鮮非武裝抗日份子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相似,成為了十足的妥協者。此刻的日本已經進入昭和時代,過往的懷柔政策隨著右翼軍人抬頭逐漸成為歷史,無論是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農民組合還是台灣共產黨都在特高警察的逮捕取締下走入歷史。

兩地的非武裝抗日運動被徹底撲滅後,日本開始在台灣與朝鮮展開大規模的同化運動,以防止台灣人和朝鮮人在即將爆發的侵華戰爭中投向國民政府的懷抱。1936年11月,時任朝鮮總督的南次郎發表「內鮮一體」政策,正式宣佈日本帝國的政策是要把朝鮮人當成如同內地日本人的皇民一般看待,還進一步主張同屬通古斯民族的朝鮮人與日本人有共同的祖先。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