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非到2025世界經濟不可能復甦

2020-10-14 07:20

? 人氣

2020年2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AP)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歐吉耶娃(見圖)建議各國執政當局應避免「過早退出政策性支持作為」,尤其是「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財政政策支持」,對於實現穩健復甦至關重要。(資料照,美聯社)

反彈與復甦混為一談的另類風險

進入2020年下半年的世界經濟,依然受Covid-19的「大封鎖」政策沈重打擊,今天想見到2020年全面復甦已無可能,甚至2022年能否重回正軌還是未知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猶記得2020年初時幾乎無人可能預料到如此情形,當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幾乎都在翹首以盼又一年經濟擴張,尤其指望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能讓民間部門的企業營運和投資人信心真正倍增起來。

但審度當前全世界經濟軌跡發展,恰似「下滑乘坐高速電梯,復甦攀爬高樓梯」;儘管有人將2020年7月之後的小反彈都視之為「經濟已見復甦契機」的雀躍,則這種把「小反彈」與「真正復甦」混為一談本身,就是一大風險。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在彭博投資全球會上所說:「世界經濟的真正復甦,所應該意味的情況是,至少要與危機爆發前一樣好才行,但現在離那還很遙遠。」真是旨哉斯言!

肆應對策型態決定了經濟頹退或復甦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最近也認為,分析人士,2020年第三季全球GDP預計或將從直墜重挫的低谷位置小幅度回轉成長7%,但是距離全世界經濟恢復正常運作的起碼水準,仍有很長的一大段路要走,而最讓跨國專業觀察家所密切關注的尤其是,高度競爭性的國際社會中,不同產業經濟與產業經濟之間,乃至於不同國家和國家之間,經濟復甦的情境態勢落差非常之大,而且相對之間極不平衡。不過,《經濟學人》的預測指出,中國將是2020唯一實現正成長的大型經濟體。

從經濟學角度來觀察,Covid-19疫災效應最嚴重的一天是2020年4月10日,就在這一天,特別是許多主要先進國家社會都陷入最剛性嚴格的「封鎖」「閉市」(Lockdown)與「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狀態;如此極端偏執的抗疫政策,立即肇致全世界GDP總額垂直下挫緊縮20%,也就是說,世界經濟總量一時之間就立馬癟掉了既往應有水準的五分之一。

不可承受之重的「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

不過,這些偏執採取剛性嚴格「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的國家政府,根本無法承受這種產業經濟大斷鏈、民生經濟大停擺、社會活動全窒息的傷害,因此不過兩個多星期之後的2020年5月初,主要國家政府就逐步放開經濟活動;臺灣是全球唯一堅定剛性嚴格「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措施的經濟社會。

在主要國家解放剛性禁制措施之後,根據摩根大通研究顯示,2020年7月份,全世界零售額就很快恢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因爲世界各地消費者都爲了適應可能再有剛性嚴格「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政策措施下的家居生活,因此囤積了大量商品,立即衝高了所有受災國家的零售額;但是,已如驚弓之鳥的服務業活動,因爲容易受到人們「行動禁制」而大幅度縮減社交聚集的影響,則尚難恢復舊觀,仍然陷在遠低於疫災爆發之前水準:根據國際預訂平臺數據,目前全球餐廳的用餐人數仍比過去正常水準低30%至40%,國際定期航班的乘客數量,僅剩下疫情之前的一半,以致造成世界性的停關倒破潮,一時難歇。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