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綠營「勇戰者」的共鳴現象─誰更接近真實?

2020-10-08 06:50

? 人氣

近日中共軍機不斷擾台,兩岸開戰的討論再度浮上檯面。(示意圖,國防部提供)

近日中共軍機不斷擾台,兩岸開戰的討論再度浮上檯面。(示意圖,國防部提供)

前一篇文章「半醉半清醒」提到一些遠見「2020國際政經情勢調查」的統計資料,不少朋友看了之後進一步追問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幾乎都集中在調查所問的兩個問題上:「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如何因應?」以及「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認為最後是那一種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一些朋友問,有16.5%的人認為應該應戰,又有15.5%的人認為台灣會贏,這些人到底是那些人?我個人心中雖有想法,但也不敢肯定,經過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一些相當有意思的訊息,經商得《遠見》同意,再寫此文與大家分享。

年齡層來看,青年比中壯老年樂觀

針對這兩個問題,可以從年齡與政黨兩個變數來觀察。這兩個問題的交叉表如表一及表二所示。

「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如何因應?」統計圖表。(遠見提供)
「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如何因應?」統計圖表。(遠見提供)
「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認為最後會是哪一種結果?」統計圖表。(遠見提供)
「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認為最後會是哪一種結果?」統計圖表。(遠見提供)

整體而言,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中,「和談」都是民眾的優先選擇,代表民眾都希望也認為戰爭不會拖太久。然而,希望和談與最終和談收場,意義並不相同。希望和談,反映的是態度與意願,和談收場,反映的是對形勢的判斷。如果兩岸發生戰爭,主張以和平談判來因應者,各年齡層的差別不大,介於五成二至五成五之間,換言之,受訪者不論年齡,都沒有強烈的戰爭意願。

有趣的是,認為最後會是和平談判收場者,青年(20—34歲)的比率卻高達60.9%,比壯年(35歲—54歲)的46.8%;及中老年(55歲以上)的36.1%高出甚多。另一方面,願意「不計代價,勇於應戰」者中,青年的比率還比壯年少3.4%,也只比中老年多2.2%,差異不是很大。一般的印象可能認為青年會比較勇敢,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此外,青年認為大陸獲勝與台灣獲勝的比例差不多,各為18%及16.9%,但壯年及中老人認為大陸獲勝的比率皆比台灣獲勝的高出10%到15%。由此看來,青年似乎也比壯年及中老年人要樂觀一些。

不同政黨認同者,差別顯著

從政黨來看,差別就很顯著。「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如何因應?」這個問題,其實是一種偏好選擇,從表二可知,不同政治傾向之間有相當大的差別。

泛藍及政黨中立與無反應者的偏好為:

(一)和平談判(79.8%及61.1%);

(二)美國介入(9.1%及13.2%);

(三)不計代價,勇於應戰(8.2%及11.6%);

(四)投降(1%及1.7%)。

由此可知,泛藍受訪者比較沒有戰爭的意願,而且既不認為美國會介入,也不期待美國介入。

至於泛綠,其偏好則為:

(一)美國介入(37.5%);

(二)和平談判(33%);

(三)不計代價,勇於應戰(25.3%)。

其中美國介入與勇於應戰的比率合起來接近六成三,看起來泛綠比泛藍更有戰爭的意願,勇於應戰的比率也高於其他政黨傾向,而且沒有投降這個選項。然而,泛綠最期待的卻是美國介入,而且應該比其他政黨傾向者更相信美國會介入,否則應不致於有如此高的期待。

在戰爭的結果方面,政治傾向之間的差別也大於年齡層之間的差別。泛藍認為戰爭的結果:

(一)雙方和談(46.5%);

(二)大陸獲勝(43.1%);

(三)兩敗俱傷(3.4%);

(四)台灣獲勝(3.3%)。

泛綠明顯不同:

(一)雙方和談(45.2%);

(二)台灣獲勝(27.4%);

(三)大陸獲勝(13.9%);

(四)兩敗俱傷(5.0%)。

至於政黨中立與無反應者,其排序與泛藍同,但比率不同:

(一)雙方和談(42.8%);

(二)大陸獲勝(25.6%);

(三)台灣獲勝(9.9%);

(四)兩敗俱傷(6.1%)。

不論政黨傾向如何,都有四成以上的人認為會以和談收場,然而泛藍卻有四成三的受訪者認為大陸會贏,明顯高於台灣會贏的3.3%。更有意思的是,泛綠受訪者中,認為台灣會獲勝的人比大陸會獲勝的人多出一倍(27.4%與13.9%)。

個人認為,雖然是和談,但由泛藍與泛綠受訪者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了解他們對「和談」的意義應該有不同的理解與認知。泛藍認為大陸會獲勝高達43.1%,在這種認知下,泛藍自然反對造成兩岸緊張的政策,而一旦戰爭發生,也較傾向選擇和談(79.8%),其目的應該只是想減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泛藍與泛綠間,一個和談兩種意義

換言之,在泛藍的概念中,和談是雙方地位並不對等的城下之盟,是不得已的選擇。至於泛綠,不僅認為台灣獲勝的比率超過大陸獲勝,而且選擇美國介入與勇敢應戰的比率接近六成三,因此泛綠認為會以和談收場的比率,雖然與泛藍幾無差別,但其心中所認知的和談,應該是雙方地位較為對等的形式,甚至於有美國的調停。換言之,泛藍與泛綠之間,一個和談,兩種意義。

這些數據印證了個人的想法。在「一場賭局 兩條路線」一文中,個人即指出,蔡英文路線與馬英九路線有各自的邏輯與戰略觀,目標不同,認知不同,判斷也不同,這些都可以從以上統計資料得到一些印證。例如兩岸發生戰爭後的選擇偏好上,泛綠以美國介入(37.5%)為第一,第二的和平談判雖有33.0%,但不計代價,勇於應戰的也高達25.3%。除此之外,認為台灣獲勝的比率也是三種政治傾向中最高者(27.4%),與泛藍的3.3%,差異顯著。

泛綠對美國介入的高度期待,與蔡政府完全倒向美國,也不無關聯。所謂蔡英文路線,以台獨為最後目標,並認為美國仍具有軍事優勢,而且台海有事,必會馳援,更何況當前中美對抗,台灣具有高度戰略價值,再加上中共政權的脆弱性,中共動武未必是理性的選擇。在此一路線教育下的泛綠支持者,會出現這樣的統計數據,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最後,從這兩張交叉表,可看出台灣當前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泛藍與泛綠各自生活在其想像的世界中,有如兩個平行時空,但那一個更接近真實,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泛藍認為泛綠一廂情願,泛綠認為泛藍失敗主義。令人憂慮的是,檢驗方法卻是遠見民調所提的問題:「如果兩岸發生戰爭。」

有朋友問,此一調查問的是一般庶民,如果是專家學者,結果是否會不同?或許專家學者能比一般庶民更接近真實,但從當前學術界似乎也是藍綠壁壘分明的情況來看,也難令人樂觀。

綠營政府與支持者的共鳴現象

第二個問題是民進黨政府與其支持者的共鳴現象,亦即民進黨政府與其支持者之間在認知與判斷上,頻率相同,形成相互增強的共鳴。由上述兩張表亦可理解,蔡英文政府推動其路線的底氣,正是與其支持者之間的相互共鳴。

相互共鳴,可以彼此支持,但也寓含風險。就像吊橋上所有人都採取相同步伐(頻率),形成共振,但這個共振一旦增強,超過某一程度,即可能有翻覆的危險。讓人憂慮的是,當前的泛綠共鳴缺乏內部調控的機制,形成不斷增強的現象。不過,表一也告訴我們,由於泛綠對美國高度的心理依賴,美國是有效的外部調控機制

日前外交部長吳釗爕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專訪時表示:「我們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的外交關係…」這句讓不少人錯愕的話,正是美國這個調控機制的作用。這或許是民進黨政府也不能不接受的現實吧!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菁英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