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國籍、忠誠、愛國主義

2020-10-08 05:50

? 人氣

互惠互利是許多忠誠度的一個特徵,通常忠實的個體對個體的忠誠是一個規範性的期望,即個人忠誠的,集體也將因此而忠誠。正如我們將國家擬人化一樣,在某種意義上將自己視為負責任的行為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某些理由支持對忠誠度的限制更為嚴格。認為核心忠誠度,傾向於確保我們特定群族的完整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道德義務包括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忠誠將部分地構成並維持這些特定其他人的生活。放棄狹義或短期的個人利益可能會更好做為美德。如果我們進一步論證道德的核心與人們之間的關係質量有關,無論他們是人類同伴,還是他們所形成的各種聯繫群體,忠誠度將構成該關係網絡的重要方面。

被國家「奴役」而習慣成自然也是「忠誠」的美德?

有些人根據其特定的美德理論否認忠誠可能是一種美德。例如有人辯稱,由於忠誠度可能處於「劣勢」地位,並且因為一旦形成忠誠度,它不僅要求我們暫停對其目標的判斷。如果我們還應保留良好的「判斷力」,會被認為高舉的美德地位被破壞了,但美德在內部與良好判斷的觀念是有內衝突的。

這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對美德的理解可能被認為過於嚴格。與忠誠一樣,盡責和誠意也可以針對「不值錢的事物」,但出於這種原因,盡責和誠意不會因為美德而失敗。考慮到這樣的觀點是有爭議的,即美德不僅是使某些形式的共同生活成為「可能」和「可以忍受」的實際性格,而且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做到這一點的。正如當代美德倫理學的創始人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所說,通過「 有些誘惑被抵制,或者缺乏動力去使自己變得好」也可能已經能夠將它們容納在美德目錄中。換句話說,對國家的忠誠,是可能因為外部「更大的誘惑」或「自己已經習慣被國家『奴役』」而習慣成自然。忠誠者必須概括承受。

國之將亡,還有甚麼「青年生涯規劃」?

忠誠掛勾在美德,概念上和規範上都是混雜的。其中,「實質性美德」包括同情心、仁慈和寬容;而「行政性美德」包括誠意、勇氣、勤奮和盡責。實質性的美德激勵我們採取良好的行動,即行善,並且對我們與他人的道德關係(以及在審慎的情況下,也對我們自己的利益)至關重要。行政美德有時被稱為「意志的美德」,對於實現實質性美德對我們的要求,對我們的同情心的誠意,對我們的仁慈的勇氣,對我們的慷慨的盡心盡責至關重要。

20200916-國軍年度狙擊手競賽目前正在陸軍南區測考中心舉行。(取自軍聞社)
作者認為,「為國家做出犧牲」具體的做法就是「當兵」,就是「尊敬軍人」。(資料照,取自軍聞社)

至於什麼是「愛國主義」?標準定義為「愛一個國家」。但它可能被認為太薄弱。《以眼還眼?死刑的道德》(An Eye for an Eye?: The Immorality of Punishing by Death)的作者史蒂芬·納參森(Stephen Nathanson)將愛國主義定義為:「對自己國家的特殊感情;對國家的個人認同感;對國家福祉的特別關注;願意犧牲以促進國家的美好。」特殊的感情和愛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一個對自己國家的愛沒有得到任何特別關注的人幾乎不會被視為愛國者,一旦包含了這一點,就意味著願意為一個國家做出犧牲。

「為國家做出犧牲」具體的做法就是「當兵」,就是「尊敬軍人」。就像生病的人上醫院,醫師不可以躲起來;一旦打起仗來,軍人必須上前線。台海情勢緊張,民代及輿論掀起恢復徵兵制及女性徵兵服役的討論,國防部卻說,「考量常備及後備部隊人力均屬充足,有關恢復徵兵制及女性徵兵服役議題,因涉及青年生涯規劃、社會多元觀點、國軍訓練能量、尖端科技發展及兵力結構組建等因素,應審慎評估。」國之將亡,還有甚麼「青年生涯規劃、社會多元觀點」?以色列實行徵兵制,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徵召入伍。服過義務兵役後,以色列男子轉入國防軍預備役部隊,每年從事幾個星期的服務,直到40歲為止。台灣人如果沒有準備要「為國家做出犧牲」,說甚麼「愛國」,都只是嘴泡罷了。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