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仁觀點:失去了文化記憶,打卡點還有甚麼激情?

2020-10-08 07:00

? 人氣

除了信託機制,也有其他的保存機制正在進行。近年來,文化部為了保存並再現土地與人民共同記憶,規劃「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導入科技建構國家級文化記憶平臺,促進民眾參與建構在地知識,作為文化創意經濟產業的基礎元素。這項計畫的參與單位除文化部所屬博物館以及導入文化部文典共構系統的公民營機關(構)外,也和各縣市單位與民間單位(含NGO、企業及教育部門等)進行合作,希望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科技,協力推動在地知識、原生文化、常民記憶的保存、轉譯與活化應用,建構具台灣文化識別性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共享平台機制,未來也可以進一步作為知識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及觀光體驗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樣的平台建置值得期待,也希望和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接軌,讓所有的文化記憶,都獲得有效的串接與發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以數位化技術協助文化資保存工作,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年來的重點推動工作。整合科技與文化記憶,不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課題,保存數位遺產(digital heritage)也是UNESCO「世界記憶計劃(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的重要一環;20 世紀初由於戰爭、社會動亂或資源缺乏等問題,導致許多珍貴文獻與影像紀錄遭到破壞,因此這項計畫旨在保存相關珍貴的世界文獻與影像紀錄。此外,Google 也與UNESCO及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合作,進行了World Wonders Project,利用Google 既有的雲端服務技術(如街景、Google Map等),將全球的世界遺產,透過網路傳播於全世界,讓人們對於文化資產與記憶進行連結。

「文化自信」來自於文化的生命力,而文化記憶更是組成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元素,更是國家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條件。這些文化記憶迴盪在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與生活空間中,值得我們繼續把故事說下去,把歌唱下去。善用科技與信託巧思,可以實現不同的公共利益,也能夠保存好幾代人共有的美好回憶。

*作者為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長、行政法人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監事、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管理會委員、上市櫃公司獨立董事及薪酬委員會委員以及台灣信託協會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