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專欄:給馬英九先生講故事,關於兩岸戰後難題

2020-09-29 05:5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演講提到中共武力犯台是「首戰即終戰」,後續引發熱烈討論。(資料照,盧逸峰攝)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演講提到中共武力犯台是「首戰即終戰」,後續引發熱烈討論。(資料照,盧逸峰攝)

馬英九先生 9月22 日在臺灣中正大學發表 「兩岸關係與臺灣安全」主題的演講,其所言『首戰 即終戰』引發熱議。如果我在場,我會告訴馬英九先生一個小故事,關於首戰即終戰的另一個版本。或者首戰即終戰的另一種結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2年前後,一位中共海軍營級作戰參謀,因為一直無法獲得晉升,就通過《人民日報》的一位記者找到我,因為我供職中國藝術研究院,熟知許多著名藝術家,所以這位記者請求我説明參謀購買名家作品,送給上司。我當時是極為震驚的,因為記者朋友與作戰參謀毫不隱諱,軍中送禮求得升遷已不是潛規則,而是可以公開的合法交易。震驚之後轉而一想,又覺得自已參與了一件善事,軍中晉升不通過戰爭、功勳而是通過賄賂或雅賄,軍中經費轉移到了藝術家手中,也算軍轉民用了,還提升了軍隊高官的藝術審美水準。但這樣的一支軍隊如何應對現代化的戰爭?如果真的打起來,與晚清北洋海軍水準並無區別。

這種軍中腐敗持續十多年到習近平上臺,略有改觀,但軍隊的品格與素質,不是十年八年就可以改變的。

我當時問作戰參謀,真的會攻佔臺灣嗎?

他說,如果先下手為強,對臺灣狂轟濫炸,登陸臺灣也許沒問題,但登陸之後怎麼辦?後面的問題沒法解決。

這位作戰參謀所言,也是首戰即終戰,對臺灣的軍事設置毀滅性的攻擊,理論上能夠成功,與馬英九先生觀點基本一致,與近日中共軍方『政委』金燦榮發表的觀點也差不多,只是金燦榮更明確指出,中共軍隊不僅是拿臺灣20萬軍隊做打擊目標,這個目標對臺灣微不足道,中共導彈幾分鐘之內要讓整個美國的東亞軍事基地全部破壞,航母來了一樣的打。

金燦榮在一陣豪語狂言之後,話鋒一轉,仍然陷入『戰後難題』:歷史與人道問題,這是面臨的難題(大意)。

其實歷史與人道問題從來就不是中共的難題,而是後續還能佔領幾天時間,即便佔領了如何合法統治,是中共無法解決的難題。

還有一個中共不敢正視的話題:首戰即終戰,更可能使中共政權被終結。因為大陸對臺灣的戰爭是不義的,更為嚴峻的是,戰爭的發動者與希特勒一樣,是一個人煽動起來的戰爭,不僅無數的大陸國民不願意發動戰爭,連統治集團內部也不願意啟動戰爭。這樣的戰爭如果悍然發動,或引發內部政變,或導致文明世界對中國政權的徹底摧毀,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首戰即終戰,既是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也可能是在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與馬英九先生說道理:美國將為誰而戰?

殷鑒不遠,當年的朝鮮戰爭差不多是『首戰即終戰』,南韓初戰即大敗,一潰千里,但最終還是回歸到三八線以北,北朝鮮與中共的志願軍面對的是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

美國援救臺灣,比當年援救韓國更為重要,如果說當年更多的基於國際正義,而如今美國會全力協防臺灣,更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二戰之時,如果日本佔領越南之後控制中國,整個南中國海就成了日本的內海,日本獲得強大的戰略資源與領地,下一個戰爭物件必然是美國,所以美國二戰完全是為美國國家利益而戰。而今,中共如果佔領臺灣,意味著美國無力保護臺灣,當然也就無力保護與維繫印太同盟關係,整個印太的新霸主將是中國。

所以臺灣是美國國家利益不可撼動的一部分,它的戰略地位比南韓、日本更為重要。

馬英九先生的觀點只是一種情結性的焦慮,沒有看到臺灣在戰略意義上已然是美國國家利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如果失敗,意味著美國在東亞的失敗,當然也意味著美國在全世界失敗的開始。

美國之音近日報導: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8月31日在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表的演說:美國長期以來執行的政策,包含《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以及雷根總統1982年給臺灣的「六項保證」。美國賓州大學法學院法律與治學教授戴傑(Jacque deLisle)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對美國來說,《臺灣關係法》與美中關係是有關聯的,因為「在美國政府的看法中,它是美台關係中唯一具有法律地位的檔。它經由美國國會通過,對總統有拘束力。」

美國亞太助卿史達偉在會議上重申雷根的「六項保證」。(翻攝自U.S. Asia Pacific Media Hub Twitter)
美國亞太助卿史達偉在會議上重申雷根的「六項保證」。(資料照,翻攝自U.S. Asia Pacific Media Hub Twitter)

至於馬英九先生說到美國可能靠不住,從近期美國戰略部署與軍機、戰艦巡航頻繁度來看,美國是在積極應對兩岸可能出現的戰爭危機,將戰爭消滅在戰爭之前,是以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來體現的,戰爭發生的第一時間在與不在,並不影響戰爭的進程與結果。

我們看近期多家國際媒體的相關報導:美國國會近來提出了一些保護臺灣安全的法案,包括「防止臺灣遭入侵法案」、「臺灣防衛法」等,以確保美軍有阻止中共侵略臺灣的能力。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接受《華盛頓時報》訪問表示,美國正透過經濟、外交和軍事回應,加強反擊中國近日升高在臺灣周邊和南中國海等地的軍事行動;龐畢歐還說,過去的政策忽視了中國的威脅活動,有關中國最大的風險是綏靖,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說了,「夠了!我們不會讓這種事再發生。」

馬英九先生可能會認為,九二共識與後續的兩岸經濟互動、文化交流,使兩岸擁有了可持續的和平,其實是不知道中共良苦的統戰用心,中共最希望看到臺灣對大陸經濟的高度依賴,同時統戰部分臺灣政要,在一定的時間機遇 期,要麼令臺灣屈從於大陸的統一要求,要麼通過戰爭解決問題,臺灣問題不能一直拖下去,這是中共的共識,而且中共已在臺灣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親共人士,培養這些人,目的是解決大陸軍事佔領臺灣之後,有臺灣本土有力量接應,以實現對臺灣的可持續統治,甚至在國際社會中樹立合法性形象。對比香港可以清晰看到,中共在港培養了可以信賴的特首與忠誠於中共的香港員警隊伍,所以現在開始對香港強行打壓,剝奪香港自由,不允許香港推進民主化進程,一國兩制破產。

9月25日美國駐華使館在推特上的帳號發表推文:

龐畢歐國務卿:「我們看著中國共產黨以州級官員和地方利益為目標開展活動。我們看到他們出現在家長會上。他們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多年,而且強度也在不斷提高。這些活動主要圍繞敦促州政府不要承認臺灣,不要與臺灣進行貿易或以其他方式與臺灣交往。」

可見,中共對臺灣的打壓與臺灣是否激怒了大陸並無直接關聯,弱化臺灣經濟,同時進行滲透與統戰,溫水煮青蛙,最後迫使臺灣就範。馬英九想像了戰爭可能引發災難,但沒有想到從他當政之時甚至更早的時間裡,中共沒有停止過對臺灣的軟戰爭。只是中共用軟刀子傷害臺灣,人們並無驚覺,但最終的後果與硬刀子並無二異。

對馬英九先生提建議:重振國民黨雄風

香港事變(香港市民抗爭運動)、川普上臺與中國武漢新冠狀病毒,使臺灣與大陸一夜回到九二前,甚至回到中共建政前,臺灣國民黨幻想回到九二共識已然沒有意義。美國在重建印太新的秩序,印太地區形成民主圈,對中共形成政治與經濟圍獵之勢。在美國的重壓之下,並已有臺灣與美國建交的熱議,中共無法容忍,或是軍機越過中線,或是放風恫嚇,歷史時刻臺灣是步步妥協,還是要發出應有的聲音,以維護臺灣尊嚴?除了誓死捍衛臺灣主權,臺灣人別無選擇,更為緊要的是臺灣除了與美國形成更為緊密的聯盟關係,也別無選擇,維繫臺灣安全的不是臺灣過去曾有過的妥協或所謂的九二共識,而是臺灣與美國形成的歷史關聯。

香港反送中抗爭一週年:2019年6月9日,103萬港人走上街頭反對修訂《逃犯條例》(AP)
作者認為,香港反送中抗爭使臺灣與大陸一夜回到九二前,甚至回到中共建政前。(資料照,AP)

馬英九先生作為國民黨領袖人物、臺灣前總統,此時如果親自組團到大陸為和平協議而努力,即便不成,也置中共於不義之地,而以國民黨傳人的名分,對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特別是美國在二戰後干預國軍軍事行動,導致無法消滅中共軍隊,美國當時的政府是應該負有歷史責任的,此時翻開歷史讓美國主流社會認識到自已的歷史責任,對捍衛臺灣主權、維繫臺灣自由意義重大。

無論大陸還是海外,都有一批『國粉』,他們熱愛中華民國,寄望於國民黨復興,希望中華民國收復大陸,所以也希望國民黨重新偉大。

國民黨要重新偉大,靠妥協綏靖是不可能贏得共產黨尊重,更不可能獲得大陸與海外國粉的愛戴。

國民黨不應該去參加共產黨主辦的會議,因為這些會議中共已定好調子,你只能跟著他們的節拍跳舞。國民黨可以重新設立兩岸政治主題:

1:臺灣重返聯合國,並不影響兩岸可能的統一,因為東西德都曾加入聯合國,最終還是實現統一了,南北朝鮮加入聯合國,中共為什麼承認?

2:國共抗戰,誰是主力?中共是否在延安時期與日本簽定了秘密協議?

3:國共兩黨應該恢復四六共識(重慶談判協定),兩岸問題始于重慶談判後出現分裂,國共兩黨重建共識應該從四六共識開始而非回到似是而非、模棱兩不可的九二共識;

4:共產黨員曾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中共既然宣傳只有一個中國,那麼臺灣國民黨人是否可以在大陸發展國民黨員?共產黨是大陸唯一執政黨,所以有權決策;

5:大陸政權炮擊金門等,戰爭賠償問題;

6:大陸如果發動對臺灣的戰爭,戰後大陸如何賠償,最高領導人會受到怎樣的國際審判?以及大陸軍隊入侵臺灣時造成的戰俘如何處置問題等等。

7:國民黨邀請共產黨領導人到臺灣參與國際性會的研討會,回顧兩黨歷史,形成歷史共識;

8:簽署兩岸和平協定,在此基礎上重建兩岸新共識。

看到大陸的政治口號:勿忘初心,牢記使命。感覺這也是對馬英九先生的激勵:要鼓起鬥志,把「驅逐共黨、恢復中華」作為使命,如果沒有這一條,國民黨懸掛孫中山與蔣總統的畫像,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作者為獨立學者,專欄作家,現居美國洛杉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