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皇室的未來:女性宮家與天皇退位

2017-07-30 10:00

? 人氣

退位的天皇將稱「上皇」、皇后稱「上皇后」,兩者的敬稱仍為「陛下」。上皇在登記、葬禮與陵墓的規定比照天皇辦理,其餘事項則比照皇族辦理;上皇后的所有事項則比照皇太后辦理。在新天皇即位後,第一順位繼承人不稱皇太子而改稱「皇嗣」,相關事項比照皇太子辦理,且可獲得親王三倍的皇族費用(相當於攝政的經濟待遇)。此外,新天皇自前任天皇所繼承的所有物品,將不課徵贈與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法在6月16日正式公布之後,目前的規劃是於2018年12月舉行相關退位的典禮(屆時將會是平成30年),讓新天皇於2019年元旦即位同時更改年號。屆時退位的上皇與上皇后可以自由選擇其住所,並享有比照皇族的維安與經濟待遇。

雖然說明仁天皇退位與其年事已高、體力不堪負荷各種活動有關,且在立法上也特別立法的方式來處理,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例外將開先例」。由於在日本憲法中規定天皇僅可行國事行為,因此涉及《皇室典範》修改的國政議題天皇是無權插手的,故僅能用「表達自己心情」的方式,婉轉地向日本國民闡述其想退位的心願與考量。這也引發了是否未來的天皇也可以用「表達自己心情」的方式來影響其他國政議題的討論。

日本天皇年號更迭、德仁親王、昭和天皇、明仁天皇、生前退位
日本天皇年號更迭、德仁親王、昭和天皇、明仁天皇、生前退位

從歷史來看,日本天皇生前退位乃司空見慣的事情。平安時代(794~1192年)為防堵外戚干政,發展出退位上皇作為現任天皇的父親或祖父,成為實質操控朝廷的「院政」制度,產生了「治理天皇的君主」的「治天之君」概念。這種將天皇架空的制度,導致日後天皇家衰弱,武士勢力抬頭,天皇家被束之高閣,僅擁有象徵性地位,乃至到了明治天皇仍儘量保持天皇「統而不決」的原則。在此背景下訂定的《皇室典範》,之所以否決生前退位的可能性,就是要維持現任天皇的神聖性和最高統帥權,防止「治天之君」再次出現,同時也杜絕現任天皇被擁權的臣下強迫退位的危險性。此例一開,自然令人聯想到此可能性的再現。

穩定的皇室

不論是女性宮家或是天皇退位的相關討論,除主要環繞的議題都是日本皇室制度的存續,因為對政權經常更迭的近代日本而言,號稱「萬世一系」天皇家的持續存在,除了有其象徵性意義之外,也具備有將日本國民團結起來的意味。除此之外,天皇主祭的20餘個宮中祭祀以及在日本各地與天皇家相關的神社、祭典更是不計其數,因此雖然昭和天皇在戰後發表了《凡人宣言》,其在神道教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日本皇室在明仁天皇任內透過反省過去的軍國主義行為,甚至婉轉間接地揶揄右派保守勢力的主張,重拾了日本民眾對其的支持。更弔詭的是,向來對天皇制很有意見的左派,這次卻反而支持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並大力推動設立女性宮家的討論。

同樣受到高齡化與少子化影響的日本皇室未來會如何發展,而這又會與現實的政治有什麼樣的角力關係,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註一:一般台灣人習慣的「年號 + 天皇」稱呼方式,其實是用來稱呼已駕崩的天皇,而且是基於明治時代以來「一世一元」的規定,才有的稱呼模式。一般日本人對當今天皇的稱呼多為「今上天皇」或是「天皇陛下」。

註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宮內廳網站。以2016年為例,高齡80幾歲的天皇與皇后兩人一年僅有71天沒有正式的公開活動,其形成遍及日本13個都道府縣還包括一次的訪問菲律賓。

註三:包括33代的推古天皇、35代的皇極天皇、37代的齊明天皇、41代的持統天皇、43代的元名天皇、44代的元正天皇、46代的孝謙天皇、48代的稱德天皇、109代的明正天皇以及117代的後櫻町天皇。其中皇極天皇、齊明天皇以及孝謙天皇、稱德天皇為同一人「重祚」,故為「八位十代」。

註四: 《皇室典範》第4條:「天皇駕崩時,皇嗣立即即位。」

*本文原刊《六都春秋》,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