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林語堂先生冥誕談幽默

2020-10-10 06:20

? 人氣

笛卡爾的《靈魂的激情》(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中也有類似的笑聲解釋。他說,笑聲伴隨著六種基本情感中的三種:奇蹟,愛,(輕度)仇恨,慾望,喜悅和悲傷。儘管他承認引起笑聲的原因不是仇恨,但在本書的第3部分「特殊的激情」中,他仍將笑聲僅視為嘲笑的一種表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嘲諷或輕蔑是一種充滿仇恨的喜悅

嘲諷或輕蔑是一種充滿仇恨的喜悅,它源於我們​​感知到一些小惡魔。我們為這種罪惡仇恨,在看到他偶得的罪惡中感到高興;當這意外地降臨到我們身上時,驚奇發現它便是我們大笑的原因……並且我們注意到,那些非常明顯的缺陷的人,例如視力不佳,駝背的人常受一些公共侮辱,特別是嘲弄;因為,我們潛意識希望看到所有其他人都被低估,因此,他們真正為因其而來的邪惡感到高興,並認為他們應得的是這些侮辱與嘲弄。即使文明如今日,身體有缺陷的人還是偶會被當眾嘲諷,更常被人背後殘忍地取下輕蔑的綽號。

借助霍布斯和笛卡爾的這些評論,我們有了一個粗略的心理學理論,闡明了從柏拉圖和《聖經》開始的笑的觀點,並主導了兩千年來西方對笑的思考。在20 個世紀,這個想法被稱為「優勢理論」。簡而言之,我們的笑聲表達了超越他人或超越自我的優越感。該理論的當代擁護者是羅傑·斯克魯頓(Roger Scruton),他將娛樂分析為人或與人有關的事物的「細心拆除」。斯克魯頓說:「如果人們不喜歡被嘲笑,那肯定是因為笑使對象的眼睛貶低了對象的價值」。

古典肖像畫的人物,幾乎每一個都皮笑肉不笑

古代的西洋人平常愛笑嗎?不得而知。但是從西洋的名畫看來,這些貴族應該不喜歡人看到他們再笑。藝術史專家吉弗斯(Nicholas Jeeves)指出,人們之所以會在踏入博物館與美術館後感到拘謹、嚴肅,大概是因為館藏的數百年前的這些古典肖像畫的人物,幾乎每一個都皮笑肉不笑。現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劍橋藝術學校(Cambridge School of Arts)平面設計教授的吉弗斯在 2013年於線上期刊《The Public Domain Review》發表了一份論文〈一臉正經與滿面戲謔:討論古典肖像畫的笑容〉(The Serious and The Smirk: The Smile in Portraiture),研究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表情,也做如是觀。

現在的社會中,人們認為笑容代表友善、快樂或熱情等情緒,笑容也是攝影界大量捕捉的主要神情。不過,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卻很少開口大笑。部份人認為,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之所以不笑,是為了避免露出滿口爛牙。吉弗斯指出,在過去的社會中,衛生觀念不足導致牙齒健康狀況不佳是非常常見的,也因此牙齒的健康程度並不影響當時人們的審美標準。事實上,古典肖像畫的人物不笑的原因很簡單:太難,又覺得「太沒水準」。另一個原因:畫太久了很難笑。過去,要創造一幅肖像畫並不是彈指之間的功夫。現在,為一張自拍照露出笑容只需要幾秒,但過去,一幅肖像畫往往需要數個小時才會畫完。當肖像畫的主角並不簡單。被畫的對象需要花數個小時的時間維持一定的姿勢與表情。在這種情況下,要擺出明顯的笑容變得十分困難。不只笑容會變得僵硬不自然,雙頰也會痠痛不已。再燦爛的笑容,最終都會成為令人無法忍受的勞動。吉弗斯在論文中寫到:「笑容如同臉上的紅暈。笑容是一個情緒反應,不是一個情緒表現,因此它不但無法輕易維持,也不能被輕易捕捉。」不過,這個裡理由也甚牽強,畢竟畫家想捕捉模特兒的笑容,不一定要他一直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