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旭伸吳奕辰觀點:台灣加入聯合國的第三種論述

2020-09-24 06:20

? 人氣

聯合國在日前召開第75屆大會,外交部敦請邦交國讓聯合國體系納入臺灣參與。圖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見圖)。(資料照,美聯社)

聯合國在日前召開第75屆大會,外交部敦請邦交國讓聯合國體系納入臺灣參與。圖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見圖)。(資料照,美聯社)

第75屆聯合國大會已於紐約時間9月15日起在聯合國總部開議,外交部洽請友邦繼續在本週起的大會總辯論時,發言敦促解決臺灣長期被排除於聯合國體系外的問題。讓代表兩千三百萬臺灣人的政府(不論名稱是什麼)進入聯合國,應該是目前橫跨藍綠陣營的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國際孤兒」到「Taiwan Can Help」的重返國際論述

從歷史的角度,臺灣加入聯合國論述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兩千三百萬人被忽略的「國際孤兒」論述,背景是從1971年,臺灣被逐出聯合國之後,就一路失去邦交國至今。伴隨著就是臺灣為求與中國在邦交戰勝出下,再所難免會出現對特定國政要「金錢外交」醜聞,這大抵上是從兩蔣到李扁時代的共同困境。

臺灣的第二種論述是「全球模範生」論述,這在2017年環保署長李應元,在紐約發表臺灣首部永續發展目標(SDGs)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NR)集其大成。這份VNR報告說明近年臺灣儘管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仍戮力響應執行聯合國SDGs的重要政策,以此進一步為臺灣爭取外交空間。

臺灣的第三種論述,則是最近的「國際發展合作 Taiwan can help」論述。大抵是從2010年代起,臺灣援外歷經了「由雙邊合作到多邊合作」、「從邦交國到非邦交國」、「從技術合作到人道援助」、以及「從國家主導到與企業和NGO協作」等四大轉型,這也使得有越來越多西方援助同儕開始知道了臺灣貢獻。

武漢肺炎:台灣捐口罩和呼吸器給捷克,展開防疫外交(AP)
台灣捐贈口罩和呼吸器給需要物資的許多國家,達成外交上的成就。(資料照,美聯社)

不只送口罩,臺灣以人道外交逐漸突破困境深入世界

例如從馬政府開始與蔡政府接續八年的中東難民危機人道援助。在危機之中接受臺灣援助的約旦、土耳其、伊拉克、黎巴嫩、庫德斯坦等,都不是臺灣的邦交國;但是透過這些人道援助,臺灣的國旗隨著數百座臺灣組合屋散佈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並安裝著臺灣生產的太陽能燈,存放著臺商在約旦生產捐贈的衣物,臺灣國旗甚至也出現在聯合國難民營分區入口,成為聯合國以及多個歐美援助國的認證夥伴。直到今日,臺灣家扶、臺灣慈濟等知名NGO以及許許多多微型NGO甚至個人志工,都仍在當地與各式各樣的機構合作與來往,甚至進一步與聯合國駐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處(UNRWA)合作,進入前巴勒斯坦難民營。

又如這一回的新冠病毒全球危機,也是國際政治的一大考驗。對比大多數國家一開始過度輕忽防疫,之後又競相搶奪醫療資源,臺灣不僅是疫情初期控制得當,也在兼顧自身供給的同時逐步設法協助各國。臺灣這種無私展現願意分享資源解決全球難題的實力與誠心,也成為其抵禦中國國際封鎖的利器。 Taiwan can help 正是一種「利人就是利己」的國際發展合作精神。

換言之,最近蔡英文總統透過其臉書頻道播放一部多語官方影片 傳達Taiwan can help的訴求,這正是臺灣力求用第三種論述加入聯合國。這「國際發展」論述,確實有別以往的只從孤兒或模範生之臺灣自身角度出發,轉而訴諸「臺灣是值得信任的夥伴,以及是值得一交的朋友」。筆者認為,臺灣一定要更具體承諾站穩更強的道德高度,在未來以更專業的方式,投入更多人力與物力資源來持續將「外交延伸到國際發展」,方有機會可以贏得更多國際友人的心。這至少包含以下六個面向。

首先,古語道「人必自重而後人重」,臺灣過去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而難免操作金錢外交,結果部分計畫衍伸成為國際弊案,不但對外臺灣難以獲得理念相近國家的肯定,對內也抵銷國人對於外交部在其他專業轉型的努力。所以儘管不可能在短暫的未來就立刻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但臺灣還是要不斷宣示自己就是一個正常援助國,旨在追求人道救苦與國際發展專業價值,一起幫助需要的人可以過得更好,更有尊嚴與更有價值。

入聯非一蹴可及,需長時間耕耘並與國際標準接軌

其次,Taiwan can help 必須要在援助金額上有令人信服的承諾。臺灣歷年平均投入一百億臺幣,對比每年約二十兆的「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只佔有0.05%,不只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全球最關鍵倡議國際發展援助政策與監督的機構)會員國平均的 0.3%,更遑論 OECD 所倡議的0.7%。臺灣若要擺脫他國對其「口惠而實不至」的質疑,則需要具體承諾將以一定年限為期 (如十年為期到2030年),將臺灣的援外預算逐步提高到國際標準。

第三,臺灣需要有系統性地彙整臺灣在國際發展的具體成果。事實上從外交部歷年(2011到2020年)所公布的《國際合作發展事務報告》,臺灣已經前往全球一百多國進行不同類型與規模,或臺灣官方或民間,或者是臺灣與外國官方或民間等計畫 (包括20多個曾經或現任邦交國,以及超過80個非邦交國),若再加上今年口罩協作又增加近十國,臺灣其實已經將其資源與知識分享給遠超過聯合國半數的國家。但臺灣從未盤整講述這些全貌,也沒有一套易讀的搜尋引擎,而英文版更是缺了好多年的資料。這造成的結果是Taiwan can help的真正成果,不僅國際間知道的人不多,連國內宣傳推廣也很有限。

第四,臺灣的國際發展成果,需要用OECD的嚴謹標準分類來與國際社會知曉。OECD 建議國際發展援助工作,分成社會、經濟、生產、跨部門、實物與預算支援、減債、人道援助以及其他等八大類、共295項援助類型目標代號(Purpose Codes)。臺灣各部會其實已經做很多,如氣象局派遣飛機在西太平洋監測颱風,就含括了OECD分類中的氣象服務(15143)、減災(43060)、防災(74020)等,但氣象局與外交部卻甚少用此代號回報,類似處境也在其他各部會如環保署、科技部、法務部、勞動部、農委會等國際發展合作計畫。唯有臺灣用專業框架綜整相關資料,才有機會更具說服力讓各國支持臺灣。

第五,若臺灣更有自信,還應該比照兩公約審查的方式,邀請國際同儕來臺灣審查援外成果,臺灣可以藉此向各國證明Taiwan can help的真材實料,甚至與OECD專家雙向交流為更專業實作預作準備。尤有甚者,臺灣應該宣示要積極申請加入OECD 這一個功能性國際組織。這是極少數中國尚未成為會員國,以及絕大多數會員國都與臺灣有直接或間接國際發展合作經驗的重要國際機構。臺灣能夠加入,代表著臺灣就是一個有意願,以及有能力貢獻在國際發展援助工作的正常國家。

最後,回到臺灣內部,要與社會溝通以及向下扎根,讓國際發展合作可以被視為值得驕傲的職涯目標。臺灣最為自豪的科技產業,除了高端電子技術之外,其實不乏致力於透過研發適當科技 (appropriate technology) ,解決全球貧窮與克服惡劣環境的公司,很適合與臺灣官方與第三部門共同打造臺灣「國際發展國家隊」。另外可以參考日韓政府透過跨領域產業 (如日本動漫出身的ODA-man,或韓劇形式的KOICA's Dream),搭配各式各樣的展覽、大會、甚至週邊產品,不僅一般大眾有認識援外事業的機會,也讓青年對援外工作產生熱忱。再者,官方、民間企業與NGO也要從制度性改善低薪、開創職缺、甚至構思亞洲國際發展專業者人才庫等方式,積極培育青年從事國際發展專業,讓更多認同臺灣國際人格的青年,可以更有潛力與想像力地投入此相關領域。

*作者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主任,臺灣發展研究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