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堯觀點:挖掘下一個獨角獸─台灣需要的創業發展政策

2020-09-22 05:50

? 人氣

20200331-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31日出席「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
張忠謀56歲創辦台積電;圖為張忠謀與張淑芬伉儷。(顏麟宇攝)

調整既有模式與做法,避免扼殺顛覆性的創新

政府鼓勵創業應有顛覆性的創新,然而創業環境若無相應的調整做法,過於創新的構想其實更容易被既有模式所扼殺,在此以「晶圓代工」做為引喻說明,倘若當年「晶圓代工」構想能參加創業競賽,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呢?  先不論專業背景不同評審們,達成一致理解的難度,我們先推敲競賽Q&A邏輯,可能會詢問下列兩個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題一:「半導體都是 IDM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你的客戶目前在哪裡?」

問題二:「半導體設計十分保護智慧財產,誰會把設計交由你代工?」

若「晶圓代工」產業鏈尚未成形,上述問題無論如何答覆,都難以說服評審對可行性的質疑,創新若沒有接近現實的基礎,大多令人產生疑慮而遭到否決,所以競賽勝出的項目,常是易於理解與驗證的創意而非創新,其結果是著眼於眼前的多,預見於未來的少,往往顛覆創新越大,淘汰機率就越大。

此外,對於產業領域的理解認知,未能推進到更先進的觀點時,也容易遭到扼殺的下場,筆者以自己經歷做範例,許多單位推廣物聯網舉辦競賽,但評審們普遍認知「物聯網就是聯網裝置的服務」,故認為應從電子裝置的應用服務發掘創意,而筆者所認知的物聯網觀點,指向更為宏觀的線下萬物聯網 (聯網裝置只是線下萬物的一小部分),因此提出搜尋萬物的線下搜尋引擎,然而參與這類競賽毫無懸念多在書審階段便遭淘汰。

接著,探討現今政府制定的投資政策,是否可以複製過去成功的經驗? 我們同樣以台灣成功典範的「晶圓代工」做為引喻,模擬國發基金是否有機會投資台積電,藉以檢視政府的創業投資政策效用。因為國發基金不擔任主導性投資人,創業者必須爭取主導性投資者的投資,然而「晶圓代工」雖符合產業鏈的合作利基,但前期無法驗證商業模式,而且需求的資本支出十分龐大,無論投資者或審核委員,必然難以卸下風險過大的疑慮,按照既有的投資與審核思維模式,可以斷言最終達成投資的機率不大。

回顧當年政府投資台積電,若非主導產業佈局的遠見,以及張忠謀的資歷與聲望等因素,否則「晶圓代工」構想極有可能胎死腹中,所以張忠謀對於台積電的成功曾直言:「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足見當年產業發展政策功不可沒。由以上陳述可以了解,成功的項目要事後諸葛容易,但要事前洞察卻是十分困難,發掘創新其實需要調整不同的視野,三十年來像台積電這樣的獨角獸不是沒有,只是被既有的模式與做法埋沒了。

李國鼎和尹仲容是台灣經濟兩大推手。圖為1959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左)與副主任委員尹仲容(中)、美援公署署長白慎士(Parsons,右)。
李國鼎和尹仲容是台灣經濟兩大推手。圖為1959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左)與副主任委員尹仲容(中)、美援公署署長白慎士(Parsons,右)。

發掘顛覆性創新,需要的視野與做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