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中國必以武力回應─中美軍力比一比:《東方化》選摘(4)

2017-08-07 05:50

? 人氣

美中緊張局勢升高可能真的無從避免。但美軍若執意在與中國衝突之初即採取攻勢,卻可能帶來極高的風險。海空整體作戰準則的難處在於,若要付諸實行,美國可能必須迅速拉高衝突的等級──發動大規模空襲,攻擊位於中國陸地土的飛彈和監視系統。軍事計畫內含什麼樣的假設,可能對一場危機有決定性的影響──一九一四年就有明顯的例子:德國陸軍運用精準火車時刻表的迅速動員計劃,就證明難以在危機中做出應變。希拉蕊‧柯林頓任國務卿時的副手吉姆‧史坦伯格非常清楚海空整體作戰這種概念蘊含的風險,指出:美國若採用這種軍事準則,會被一些亞洲人詮釋成「替美中對抗除去腳鐐,從此不受約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擔憂「海空整體作戰」的言外之意,就連一些美國鷹派也主張,萬一與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應厲行封鎖來扼住中國的經濟命脈。這些人討論過各種劇本,其一是在中國沿海或更遠處進行海軍軍事行動──包括封鎖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麻六甲海峽。

但,如果這樣的封鎖成功切斷中國取得石油或連結世界市場的途徑,結果可能只是稍微拖延全面衝突發生的時間,無法根絕海空整體作戰批評者的憂慮。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0日上午前往石崗營區,視察並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AP)
歐漢龍(Michael O’Hanlon)指出「若換算成股價,現代美軍值三兆美元;中國雖然支出驚人,卻大概只有那個數字的一○%。中國軍隊也沒有現代軍事作戰的經驗。」(資料照,AP)

思考諸如此類的劇本,無可避免地讓雙方開始權衡本身的相對軍力和意向。對美國官員來說,就連討論美國的軍事計畫都像在走鋼索。如果美國太強調軍力,就有可能聽起來好勇鬥狠,而著了中國鷹派的道。但如果美國人貶抑其軍事能力,則可能陷入另一種危境──加深中國人「美國就是軟弱」的印象,變相鼓勵他們尋釁。二○一二年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篇文章中,吉姆‧史坦伯格試著小心拿捏分寸,先提出:「儘管美國的國防支出和軍力在中國看來仍是天文數字……但北京官員應記住,美國的國防能力約有一半是為世界其他地區而準備……美國絕非沒落中的超級強權,但這個國家確實厭倦戰爭,也財力短缺。美國領導人甚至一面倡言亞洲『再平衡』,一面削減軍事支出。」但隨後史坦伯格和他的合著者,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的歐漢龍(Michael O’Hanlon)改弦易轍,傳遞了截然不同的信息,充滿力量和自信的信息:「若換算成股價,現代美軍值三兆美元;中國雖然支出驚人,卻大概只有那個數字的一○%。中國軍隊也沒有現代軍事作戰的經驗。」

這篇文章是仔細權衡過的作品,為的是向中國傳遞訊息。但那也反映出由衷的不確定感。在北京、華盛頓和東京,軍事及戰略計畫人員都必須審慎評估亞洲的均勢──深知他們的猜測只能在外交挫敗導致戰爭的事件中驗證。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是《金融時報》首席外國事務專欄作家,著有備受讚譽的《零和世界》(Zero Sum World)。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