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冤的贖價—《青苔不會消失》選摘(3) 

2017-08-03 05:50

? 人氣

二○一四年,中科院地質研究所來到鶴山村調查研究,決定在原來的土壤置換之外,另尋治癒土地的蹊徑。他們找到了一種本地的野草,在砒灰渣堆上生長興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叫蜈蚣草的小草,具有持久的砷毒吸附能力,能夠淨化土壤。

地質所開始在上百畝的耕地上,利用種植蜈蚣草來醫治患絕症的土壤,試圖經過四到五年的種植,使土壤砷含量達標。村民在得到每畝三百元的補償之外,還有種草的工資。眼下試驗田正在尋找資金,準備在全村鋪開。

這種本地生長的小小雜草,如今被珍重地大面積栽植,靠著自己的單薄莖葉來撫平半世紀的重創,挽救形同彌留的氣息。這或許是最微不足道的力量,但卻可能是唯一的方式。

做為湖南本地的環保公益從業者,劉曙一直記得初來鶴山村聽到的一句諺語:「哪塊地中毒深,哪裡就有解毒的藥草生長起來。」這也是她和夥伴們甘願與村民們同處毒地的原因。

「為了『砷』(伸)冤,必需付出代價。」

袁凌和他的作品《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 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時報出版)
袁凌和他的作品《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 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 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作者袁凌。1973年生,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著名作家、媒體人,曾發表有影響力的調查和特稿報導多篇。獲得騰訊書院文學獎2015年度非虛構作家,歸園雅集2014年度散文獎等。作品《走出馬三家》和《守夜人高華》獲得2012、2013騰訊年度特稿和調查報導獎,暨南方傳媒研究兩屆年度致敬。已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從出生地開始》、《我們的命是這麼土》、《在唐詩中穿行》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