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此阻擋美國出兵援助台灣?:《印太競逐》選摘(2)

2020-09-30 05:00

? 人氣

「森友學園弊案」一度重創安倍政權形象,但因有力證據不足,大阪地方檢察廳特搜部近日再度宣布不起訴。(AP)
2012年,日本自民黨重新執政,安倍晉三(見圖)二度出任首相,提出「安全之鑽」構想,希望透過4個民主國家合作,牽制中國勢力。(資料照,AP)

中國海洋野心究竟有多大,世人不得而知,但它一開始表現的強烈信心,並沒有過關,而是遭到挑戰。越南固守它原來的立場;日本強硬起來;美國開始向它的盟友和中國展現它獨一無二的強大軍力以及存在感。二○一○年七月,美國三艘最先進的潛艦同時在南韓、菲律賓及印度洋迪亞哥加西亞島海域浮出水面:這是美國發出全區威懾武力的訊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一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區域論壇上譴責中國,並且表示,美國就此「留下不走了」。在澳洲和其他國家鼓勵下,美國最後終於加入東亞峰會。希拉蕊並且在東協區域論壇上聯合各國批評中國的魯莽作為。一位中國高級官員則扯下面紗,不加修飾地警告越南和新加坡說,中國是大國,其他國家都是小國家,「而這就是事實」。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大國存在。

希拉蕊.柯林頓直言,不排除再度問鼎白宮,參選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AP)
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見圖)曾在區域論壇上譴責中國,並表示美國就此「留下不走了」。(資料照,AP)

華府尋求把修正後的亞洲焦點連接上後來眾所皆知的「再平衡」(Rebalance)或「戰略轉向」(Pivot)。二○一一年十一月,歐巴馬總統在澳洲國會演說,宣稱:「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美國將在塑造這個地區及其未來上,扮演更大和更長遠的角色。」這引發很多問題。難道美國是在執行一項遲來的修正,在轉到中東打擊恐怖主義十年之後,再重新對它的亞洲盟邦作出承諾?美國曾經離開過亞洲嗎?小布希總統任內一項未受到充分認可的成就,就是維持了對亞洲的承諾,但因為對恐怖主義發動戰爭,以及伊拉克的災難,而遮掩了這項成就。「戰略轉向」轉向亞洲是不是表示將要緊縮對其他地區的戰略考量,像是歐洲?再平衡是指要透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_c Partnership)這樣的新自由貿易協定,來重新平衡經濟嗎?是不是主要是指外交,美國要更加善用夥伴國家,以及區域內所有代理人?或者,是指軍事?但如果是這樣子,就很難看出,像這樣的政策怎麼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美國只作出很少量的新軍事承諾,像是在新加坡部署小型的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以及開始把幾千名陸戰隊員送到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接受訓練。另一方面,有些觀察家很擔心,美國擴大在亞洲安全足跡的任何行動,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圍堵」中國行動,尤其是當時的中國尚未對外表現出不好的企圖。

還有,再平衡的到底是什麼地區?歐巴馬在坎培拉的演說,分別提到太平洋、亞洲、亞太地區,以及「從太平洋到大西洋」。除此之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以及再平衡的設計師,也就是她的亞太助理國務卿庫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都開始提到別的:印太。這有一部分跟美國與澳洲結盟的性質有關,也是在承認,這個重要盟國同時望向兩大洋。但歐巴馬也指出,美國歡迎印度以亞洲強權的身分扮演更大的角色。在經過幾十年來的疏遠之後,世界上最大的這兩個民主國家終於聯合起來。

20200917-《印太競逐》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印太競逐》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作者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為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與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澳洲外交官,奉派前往新德里、東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