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此阻擋美國出兵援助台灣?:《印太競逐》選摘(2)

2020-09-30 05:00

? 人氣

釣魚台列嶼(日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是中日台三方長久以來的癥結。(資料照,美聯社)

釣魚台列嶼(日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是中日台三方長久以來的癥結。(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的真正動機是不是要把這地區當作它的核子動力潛艦的基地,如此就可在未來爆發衝突時阻擋美國出兵援助臺灣?或者,它只是要控制這條重要的海上航線,在其他航線出現危機時,中國船隻仍然可以在這條線上安全通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接著,情勢卻變得又更令人感到困惑,那就是中國又開闢了另一個爭議前線,這一次在更北方,對象是日本,地點就在東海的水域、岩石和小島。再一次,在某個層級上,這個爭議是勉強可以解釋清楚的:不管雙方有什麼歧見,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和日本對東海的爭議一直冷靜地保持著尊重對方有不同意見的態度。公平來說,日本宣示對釣魚臺列島擁有主權,是有爭議的。對雙方來說,這是面子問題,也適用於宣稱擁有主權的另一方,臺灣。但對所有這些宣示者來說,他們一直關心的是其他事情。在物質上,如果各國都同意共享此地的漁業和海床資源,那麼,誰擁有這些貧瘠的岩石,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還有,如果這地區的未來是合作與和平的,那麼,中國海軍在戰時是不是可以無異議的通過這些島嶼的這個問題,就沒有必要提起。把日本、臺灣、關島和菲律賓形容是阻止中國在大海通航的親美「島鏈」,這種說法肯定屬於一九五○年代。就在新中國似乎打算和平崛起,以及跟所有國家建立繁榮夥伴關係之際,日本在二○○九年到二○一○年之間,突然轉向,背離美國聯盟。在日本很罕見地把政權轉移到左傾的日本民主黨手中之後,新任首相鳩山由紀夫(Hatoyama Yukio)提到「亞洲第一」,並且表示希望對華府和北京保持相等的距離。

中國展開魅力攻勢的時機成熟了。

中國海警船2016年8月隨漁船同時進入釣魚台海域。(AP)
2010年,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船在釣魚島海域與中國漁船發生衝撞,中國船長遭捕。圖為中國海警船2016年8月隨漁船進入釣魚台海域。(資料照,AP)

然而,讓人感到迷惑的是,一直到二○一○年年底,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全都和海有關。中國在日本西方舉行大規模海軍演習,試射它最新型的巡弋飛彈(飛航式反艦飛彈),這種飛彈是準備用來擊沉美國或日本的艦隊的。接著在九月七日,一艘中國拖網漁船在釣魚臺海域進行捕撈作業時,被前來取締非法捕魚的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驅趕,結果造成兩船發生衝撞。中國船長被捕,接著爆發一連串對抗行動,包括海上對峙,陸地上也出現示威抗議,日本並指控中國阻擋稀土出口,意圖打擊日本電子業。美國則向日本保證,釣魚臺列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亦即此區域若遭到武力攻擊的話,美日將採取軍事行動共同應對。中國失去了向日本示好的機會。兩年後,再度發生對這些列島主權爭議的緊張情勢,導致後來幾年當中接近戰爭的對抗狀態。

後退與中心點

在此同時,二○一二年保守的自民黨重新執政,安倍第二度出任首相,決心實現日本必須在更廣大地區裡保護自身利益的夢想。因為害怕中國不僅準備要掌控日本周邊海域,也要控制日本在南海的海上經濟動脈,因此,安倍計畫從翼側包抄中國的利益(以及先發制人保護日本利益),並且要把戰線拉到更遙遠的戰場,就是印度洋的重要航線。他把前一次在二○○六年到二○○七年短暫任期內的理念加以強化: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用來支援和美國的聯盟關係;和印度建立以「兩大洋合流」理念為中心的新夥伴關係;和澳洲加強關係,最理想的是建立「準聯盟」關係,因為澳洲在二○一五年有考慮要購買日本潛艦;並且還提出「安全之鑽」(securitydiamond)的構想,就是安排四個民主國家來支持以規則為基準的國際秩序,重點則放在牽制中國勢力。印太戰略的一些要素已經浮現。

「森友學園弊案」一度重創安倍政權形象,但因有力證據不足,大阪地方檢察廳特搜部近日再度宣布不起訴。(AP)
2012年,日本自民黨重新執政,安倍晉三(見圖)二度出任首相,提出「安全之鑽」構想,希望透過4個民主國家合作,牽制中國勢力。(資料照,AP)

中國海洋野心究竟有多大,世人不得而知,但它一開始表現的強烈信心,並沒有過關,而是遭到挑戰。越南固守它原來的立場;日本強硬起來;美國開始向它的盟友和中國展現它獨一無二的強大軍力以及存在感。二○一○年七月,美國三艘最先進的潛艦同時在南韓、菲律賓及印度洋迪亞哥加西亞島海域浮出水面:這是美國發出全區威懾武力的訊號。

同一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區域論壇上譴責中國,並且表示,美國就此「留下不走了」。在澳洲和其他國家鼓勵下,美國最後終於加入東亞峰會。希拉蕊並且在東協區域論壇上聯合各國批評中國的魯莽作為。一位中國高級官員則扯下面紗,不加修飾地警告越南和新加坡說,中國是大國,其他國家都是小國家,「而這就是事實」。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大國存在。

希拉蕊.柯林頓直言,不排除再度問鼎白宮,參選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AP)
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見圖)曾在區域論壇上譴責中國,並表示美國就此「留下不走了」。(資料照,AP)

華府尋求把修正後的亞洲焦點連接上後來眾所皆知的「再平衡」(Rebalance)或「戰略轉向」(Pivot)。二○一一年十一月,歐巴馬總統在澳洲國會演說,宣稱:「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美國將在塑造這個地區及其未來上,扮演更大和更長遠的角色。」這引發很多問題。難道美國是在執行一項遲來的修正,在轉到中東打擊恐怖主義十年之後,再重新對它的亞洲盟邦作出承諾?美國曾經離開過亞洲嗎?小布希總統任內一項未受到充分認可的成就,就是維持了對亞洲的承諾,但因為對恐怖主義發動戰爭,以及伊拉克的災難,而遮掩了這項成就。「戰略轉向」轉向亞洲是不是表示將要緊縮對其他地區的戰略考量,像是歐洲?再平衡是指要透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_c Partnership)這樣的新自由貿易協定,來重新平衡經濟嗎?是不是主要是指外交,美國要更加善用夥伴國家,以及區域內所有代理人?或者,是指軍事?但如果是這樣子,就很難看出,像這樣的政策怎麼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美國只作出很少量的新軍事承諾,像是在新加坡部署小型的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以及開始把幾千名陸戰隊員送到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接受訓練。另一方面,有些觀察家很擔心,美國擴大在亞洲安全足跡的任何行動,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圍堵」中國行動,尤其是當時的中國尚未對外表現出不好的企圖。

還有,再平衡的到底是什麼地區?歐巴馬在坎培拉的演說,分別提到太平洋、亞洲、亞太地區,以及「從太平洋到大西洋」。除此之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以及再平衡的設計師,也就是她的亞太助理國務卿庫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都開始提到別的:印太。這有一部分跟美國與澳洲結盟的性質有關,也是在承認,這個重要盟國同時望向兩大洋。但歐巴馬也指出,美國歡迎印度以亞洲強權的身分扮演更大的角色。在經過幾十年來的疏遠之後,世界上最大的這兩個民主國家終於聯合起來。

20200917-《印太競逐》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印太競逐》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作者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為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與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澳洲外交官,奉派前往新德里、東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