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台灣」的創造性敘事

汪浩跳脫既有藍綠意識形態的歷史論述,另闢蹊徑。(翻攝自汪浩臉書)

汪浩主張兩黨要突破意識形態的歷史包袱,接受蔣介石建立中華民國台灣的歷史事實。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台灣」支持度已逾7成,但要如何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中華民國台灣」是蔡英文政府與民間學者的創造性敘事,如同馬英九時代的「九二共識」,但就台灣人民的接受度與共識度來看,前者似乎勝過後者。

總統蔡英文在二○一八年雙十演說首度提及「中華民國台灣」,把過去「中華民國(台灣)」中的括號拿掉,概念類似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和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概念成了台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

民間史學者汪浩比蔡英文更早提出「中華民國台灣」,蔡英文只提出這個名詞,但汪浩為「中華民國台灣」充實歷史論據與理論基礎。

兩蔣原意沒想建國卻當「國父」

汪浩的身世背景很獨特,出生於上海,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負笈英國,拿到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後,在倫敦從事金融業工作,已歸化為英國籍。他與台灣作家蔡珠兒結為連理,退休後定居台北,研究中國近現代史。

他在一七年在台灣出版《意外的國父》,認為戰後現代台灣形塑過程中,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都不自覺扮演了國父的角色。他認為,兩蔣(特別是蔣介石)可能沒有要建立台灣國的意圖,但其行為卻有建國的實際效果。

汪浩的歷史詮釋著重在蔣介石的「非意向性」,意圖反攻大陸,行動結果竟是保台建國。彷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所述:「輕飄飄的一件斗篷,竟然變成一個鐵的牢籠。」

《意外的國父》爭議最大點是蔣介石的歷史定位,汪浩在新書《借殼上市》再單獨拉出蔣介石詳述,並指「中華民國台灣」是在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誕生。因為蔣介石不顧《中華民國憲法》自行宣布「復行視事」,行使總統職權。依作者的詮釋,這是蔣介石透過軍事政變,借助中華民國這個空殼,為軍事占領披上合法的外衣,奪取了台灣的實質控制權。

作者認為,蔣介石在台灣建立的新國家,是要恢復在四九年底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借用「中華民國」是為了與中共政權爭奪法統,爭奪聯合國代表權和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雖然蔣介石沒有放棄「反攻復國」的夢想和強烈的大中華情懷,但他最堅持的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獨立自保」。

汪浩在新書《借殼上市》中,指出「中華民國台灣」是在1950年3月1日誕生。(八旗文化提供)
汪浩在新書《借殼上市》中,指出「中華民國台灣」是在1950年3月1日誕生。(八旗文化提供)

借中華民國之殼上市台灣

書中指出,美中發表《上海公報》之前,蔣介石考慮過「一中一台」的可能性。七一年十一月底,與蔣經國關係密切的外交部次長楊西崑找美國駐華大使馬康衛(Walter McConaughy)密談,提出以「中華台灣共和國」名義發表聲明,但美方認為台灣不必走得「如此之快與如此之遠」。結果蔣介石戰略轉向「獨立自保」,保衛已經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台灣。

從汪浩在新書發表會上的回應,可見其獨特的立場。有讀者問他:「如果將來中國有變,會回中國傳播思想嗎?」汪浩回說:「我早已歸化英國籍。如果中英發生戰爭,我願為英國女王而戰,對中國沒有責任與義務了。」另有讀者問他:「台灣如何善用比中國大陸保留更優良的中華文化?」汪浩說:「新加坡有廣東人、閩南人、潮州人,也有馬來人、印度人,新加坡走自己的路,發展自己的特色,不會以中華文化自居。台灣不必侷限於中華文化,可以發揚自己的特色。」

汪浩跳脫既有藍綠意識形態的歷史論述,另闢蹊徑。他不像藍營認為中華民國有百年史的論述,直言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已經滅亡;他也不像綠營把蔣介石完全視為二二八事變、白色恐怖、尋求終身制的獨裁者,而是肯定其「反共保台」的作為。

「中華民國台灣」還需國際認同

這本冷硬的歷史論述,雄踞博客來社會科學類暢銷榜前三名,這在書市是很罕見的現象。從知識社會學角度,意識形態與知識的生成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所構成,馬英九時期是「九二共識」,到了蔡英文時期,由於美中新冷戰、兩岸戰雲密布的背景下,「中華民國台灣」成了當代台灣社會的創造性敘事。

汪浩主張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突破意識形態的歷史包袱,接受「中華民國台灣」是蔣介石建立新國家的歷史事實。當前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台灣」已有逾七成支持度,但問題是如何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在國際政治現實上如何落實,比如加入國際組織?又如何面對中國強鄰的軍事威懾?

借殼上市
作者:汪浩
出版:八旗文化,2020年8月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庭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