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談華為斷供後的中國科技自主發展之路

2020-09-14 06:10

? 人氣

華為在美國封殺狀況下將面臨新的挑戰與轉型。(資料照,美聯社)

華為在美國封殺狀況下將面臨新的挑戰與轉型。(資料照,美聯社)

2020年9月15日,對多數人來說,是個平凡的星期二。但對華為來說,卻可能是歷史轉折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這天開始,全世界任何企業,只要含有任何一點美國技術的產品,沒有美國政府的同意,都將不能供貨給華為。換言之,華為可能再也買不到晶片、也買不到記憶體。有中國直播主評論,美國的禁令,「就像阿拉伯人禁止別人使用阿拉伯數字一樣」,是想從根本上剷除中國的半導體產業。

英國在5G排除華為,可能有來自美國的壓力。(美聯社)
英國在5G排除華為,可能有來自美國的壓力。(美聯社)

不只是封殺,是往死裡打

許多評論都認為,美國對華為不只是封殺,是往死裡打。

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chael Pompeo)日前表示,由於「華為是中國大陸監視體系的一隻臂膀,華為審查政治異議者,也與新疆拘留營有關,華為的有些員工協助中共踐踏人權…」因此,他認為,美國應該針對華為採取更為全面的封鎖。於是,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終於認知到:「美國就一個大棒打下來,…開始還以為我們合規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在反思;結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來,我們才明白美國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們死。」

2020年7月15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宣布,將對華為特定職員祭出簽證限制措施(AP)
2020年7月15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宣布,將對華為特定職員祭出簽證限制措施(AP)

事實上,美國狙殺華為並非始自今日。早在2003年,美國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即控告華為侵犯其專利及智慧財產權;2008年,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華為併購網路設備提供商美國3Com;2011年,美國媒體報導華為是伊朗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並提供監控技術給伊朗;2012年美國眾議院發布報告,認為華為和中興會危害美國國家安全;2013年美國CIA前局長麥可海登(Michael V. Hayden)指稱華為設備留有後門,並涉嫌從事間諜活動。…雖然華為一再否認相關指控,但美國政府仍不斷加大對華為的封殺力度。

自2019年迄今的三次禁令,讓華為手機不但無法使用 Google 的應用程式及服務,更讓華為面臨無「芯」可用的窘境─即使想要繞道、透過第三方購買的可能性,都被阻絕。根據估算,如果美國不解除封鎖,華為最賺錢的手機業務,即使有中國民眾的「愛國消費」支持,但仍可能在2021年衰退超過七成。

華為的「去美化」之路

華為消費事業CEO余承東坦承,華為的最大敗筆就是只做設計,不具備生產能力。而隨著美國「915」禁令日期的逼近,各界都在臆測華為得下一步;各種訊息也紛紛出籠:

今年三月,華為首次推出雲端虛擬手機「雲鯤鵬」手機,9月1日正式公測。這種雲手機(Cloud Phone, CPH)。有網路媒體評論,雲手機並不需要晶片,不但可以取代傳統手機,還「可以完美避開美國的晶片斷供計畫」。但華為回應,雲手機僅是一款雲上服務器,主要是作為實體手機的延伸和拓展。換言之,並無法取代實體手機。

稍早之前,兩岸媒體報導最多的,是為了「自給自足、自力更生」,華為啟動所謂的「南泥灣項目」和「塔山計畫」。

「南泥灣項目」披露於今年8月初。主要內容是指華為將在8月中旬推出技術含量不高、完全不含美國技術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包括筆電、智慧電視、智慧物聯網家電等。而8月中旬從中國媒體報導出來的「塔山計畫」,則是指華為將與16家中國企業聯手打造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製造的45奈米晶片生產線。

華為有沒有可能生產完全「去美化」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一般認為,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大陸發展科技,要生產完全「去美化」、技術含量不高的智慧電視/小家電等消費性電子產品,或許不難。但在筆電方面,雖然中國大陸在面板等一些電子零組件實力已具一定水準,但中央處理器(CPU)、繪圖晶片(GPU)目前仍是美企的天下,華為要推出完全國產化的筆電,其CPU、GPU的製程、效能如何?各界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事實上,以華為官網最新的MATEBOOK 14來看,其使用的仍是英特爾(Intel)的處理器,微軟(Microsoft)的作業系統。而就在今年6月,中國公布一台號稱從晶片、作業系統、主機板等全部核心零組件完全國產化的電腦「天玥」,但其效能明顯和國際大廠有所差距。因此,華為想要推出具國際競爭力、完全國產化的筆電,顯然目前仍有難度。

至於建立「非美化」的45奈米晶片生產線的「塔山計畫」?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華為甚至整個中國大陸要推動晶片的完全國產化,首先,要面對的是IC設計軟體EDA由美國獨霸的問題;其次,能夠生產設備7奈米晶片的EUV光刻機,雖然是由荷蘭ASML公司生產,但使用美國的技術和零件超過20%。除了這些,中國半導體產業自製化最大的障礙,在於半導體人才嚴重不足。有評論指出,由於中國網路應用產業發展相對較快,因此中國高科技人才寧願從事網路產業賺快錢,也不願投入相對辛苦、薪資較低的半導體行業。

「塔山計畫」消息一出,被指稱為華為生態系的相關中國企業股價紛紛飛漲;有中國媒體質疑,這個由中國的某位微博博主發的網路訊息之所以被廣發,目的只是為了炒股。華為乃至中國半導體產業要能夠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顯然有很大的困難要克服。

中國科技自主創新之路造假頻傳

中共一直認為,中國現在雖然已是一個「科技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科技強國」。因此,希望透過三步走戰略,先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了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然而,去(2019)年,中國官媒《科技日報》指出,目前中國無法自主製造、仍受制於他人、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包括光刻機、晶片、作業系統、手機射頻器件、半導體加工設備、半導體材料等共上百項。

但中國在科技趕超的過程,為了訛詐政府龐大的經費補助,亦或獲得市場融資,在「完全國產化」的迷思下,中國科技圈造假事件頻傳:

2003年,中國漢芯科技發表了自製晶片「漢芯一號」。隨後,陸續發表「漢芯二號」、「漢芯三號」…;當時,中國政府宣稱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到了一個里程碑。但2006年,漢芯科技被踢爆造假,其聲稱的晶片「自製」,原來只是將國外買來的晶片表面原有的標誌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誌。2015年,中國中科院軟體研究聲稱自研的作業系統COS,但在手機搭載後運行界面及軟體系統與HTC手機幾乎完全一致;2018年,號稱「中國首個自主創新的瀏覽器內核」的紅芯瀏覽器,在獲得數億人民幣融資後,被踢爆只是拿舊版的Google Chrome包裝;今(2020)年初,中國科學院宣稱是「自主研發」的「木蘭」編程語言,經證實是抄襲開源程式語言Python;而就在不久之前,武漢弘芯因為資金鏈問題,項目暫停了,中國媒體指稱武漢弘芯為中國晶片史上最大騙局。…

這些事件,讓中國科研界反思,透過運動式的趕超,以此期待能夠「彎道超車」,其結果,只是造成過多資源的消耗及造假文化的橫行。

結論:唯有求真,才能在水窮處看見雲起

中共一向篤信「集中力量」可以辦成大事。不僅是晶片,中國欠缺的所有關鍵技術及零組件要能夠完全自主,要面對的不只是資金、人才等問題,更重要的是結構的改變。紅芯事件後,人民日報刊載評論提到,:「紅芯事件…是給所有科研人員和機構的忠告:科學沒有捷徑,…求真務實是最基本的操守,來不得半點虛假,抱著僥幸心理越界,遲早會被發現。」

為了降低對外國廠商的依賴,日前中國政府宣布要在2025年將晶片自給率由2019年的30%提高到70%。這意味著又是另一個趕超的開始。在龐大的利益下,如何杜絕中國科技圈的造假,以致不會再出現另一個漢芯、弘芯?考驗的將不只是人性,更是整個體制與文化。而無論如何,唯有求真,才能在水窮處看見雲起。

*作者為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