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再談「淞滬會戰」與「抗戰軸線翻轉」之戰略布局

2020-09-13 07:00

? 人氣

其實下村定在1938年1月,在與新任部長橋本群(1886~1963,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0期)交接工作時,他曾建議華北日軍沿平漢線直下武漢,但被認為太過冒險,此建議最終被擱置,而這正是國府當年最擔心的日軍進攻路線。(註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有兩個被人遺忘的戰略布局

當時日本在中國派駐有為第三與第四兩個艦隊,其中第三艦隊的基地在上海,主力船艦均在長江流域一帶活動,另外在漢口駐有陸戰隊2,000多人。1937年7月27日,國民政府海軍部長陳紹寬秘密擬定了一個甕中捉鱉的作戰計畫,他計畫偷偷調集老舊軍艦與輪船,在江陰附近的江面自行鑿沉,一方面可以阻止更多的日軍船艦藉由長江駛入內陸,直接威脅中國的大後方;一方面可以困住停駐於長江內河的日本第三艦隊20多艘軍艦與陸戰隊,之後將他們一舉成擒。可惜這個計劃被當時擔任紀錄的黄濬(1891~1937)給洩漏了出去,讓日本軍艦得以在實施沉船封鎖之前的8月7~9日三天內,快速逃離了江陰,不但讓這個甕中捉鱉的計畫完全落空,也讓未來的淞滬戰役打的更為艱辛。1937年8月26日,黃濬被以叛國罪判處死刑,公開處決。

另外在淞滬戰役中,有一種說法認為不應該堅持那麼久,打那麼長時間,那為什麼蔣中正要在上海打那麼久?而且當形勢不利的時候,蔣依然主張不能撤退,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蔣主張打給外國人看,因為早期日本侵華的主要戰場都在東北與華北,這些地區並不影響歐美的在華利益,但上海不但有眾多的國際租界,還住有許多歐美僑民與龐大的資產。當時,歐美列強正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主張—「中國門戶開放」的《九國公約》會議(1937.11.03~24),蔣中正堅持在上海打下去,就是為了引起歐洲各國的注意,之後進而出面干涉與調停。(註十一)

蔣夫人當時也建議蔣中正—若保衛上海1、2個月,可引起國際干涉和支助,故應不惜犧牲固守淞滬。但可惜因歐洲情勢緊張,各國無力也無心出面干涉日本在亞洲的橫行霸道。(註十二)

戰場上的形勢是瞬息萬變的,有些政策可能是很早就計畫好的,有些則是隨情況而不斷改變的,不管如何,想要贏得戰爭的勝利就一定要學會判斷形勢,及時作出應對之策,這樣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尤其國內要求全面對日抗戰的呼聲愈來愈高,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承受著極大的輿論壓力,但實際上中國仍舊四分五裂,在淞滬發動對日戰爭,除了可以減輕華北戰線的壓力與改變日軍進攻方向外、還有引起國際注意與干預、進而凝聚人心與各方勢力的考量,是不得不為、卻無法名言的戰略布局。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