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傑榮專欄:美台建交是「核子選項」,恐將引發毀滅性戰爭

2020-09-11 05:50

? 人氣

台灣法律地位未定

然而不到6個月之後,北韓入侵南韓,美國立即改變立場。在華府看來,北韓的行動不僅是挑起朝鮮半島內戰,更是共產集團的全面攻擊,威脅台灣以及法國控制的中南半島。於是杜魯門總統宣布,台灣的法律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與日本達成和平協定,或者聯合國做出決議」之後再做決定。在這段期間,美軍第七艦隊(Seventh Fleet)協防台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此驚人的轉變,成為之後20多年的美國官方立場,同時也是美國與中國建交的主要障礙,儘管後來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國取代。毛澤東堅持,如果美國想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不僅要與台灣斷交,而且要正式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蔣介石本人也承認這一點。尼克森總統1972年2月進行舉世矚目的中國訪問時,台灣問題是一大挑戰。台灣到底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尼克森在《上海公報》中做了處理:美國不僅「認識到」(acknowledged)中國聲稱「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進一步表明「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儘管如此,1978年卡特(Jimmy Carter)總統與北京談判關係正常化的時候,雖然同意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與台灣斷交,但也爭取到鄧小平暫時同意美國繼續對台灣進行軍售。美中關係正常化幾個月之後,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進一步將美國關切台灣如何抵抗中國軍事威脅形諸文字。《台灣關係法》甚至提出一種模糊的可能性:美國可能會在必要時出兵防禦台灣。美國在1979年《美中建交公報》以及另外兩項聯合公報之中表明的立場,則是美國願意接受台灣問題在海峽兩岸同意下的和平解決。

1979年的海峽兩岸,都是由高壓的軍事獨裁政權治。美國期望假以時日,兩個政府都能走向民主,從而為兩岸關係找出一個暫行架構(modus vivendi)。1987年之後,台灣以漸進、和平的方式建立了民主、法治、保障人權的社會,受到國際社會讚譽。相較之下,中國在經濟上突飛猛進,在軍事上升高對台灣的威脅,在政治體系上由習近平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高壓政權。儘管台灣人培養出獨特的身分認同感,對於被中國統一心懷畏懼,但是馬英九總統的國民黨政府仍然與中國達成20多項「半官方」協議,全面推動兩岸合作。這項成就的基礎在於,國民黨政府與北京都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許多台灣人質疑兩岸關係發展背後的理念;對於「中國」到底是由中華民國抑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各方也始終沒有共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