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歐踢鐵板,「魅力外交」魅力盡失

德國外長馬斯(右)在與王毅(左)的會面強調「威脅在這裡不適用」,要求北京停止威脅歐盟成員。(美聯社)

美中關係急遽惡化,雙方合縱連橫,為即將到來的新冷戰做準備。

在美國方面,漸有美、加、英、澳、紐「五眼聯盟」加日、印、台所組成「八國聯盟」之勢。五眼聯盟在香港事件、孟晚舟事件等越加一致的對中強硬。

日本一向是美國盟國,日中關係去年明顯緩和,但並不是兩國關係有實質改變,而是日本希望風風光光地辦奧運,加上把習近平訪日當成政治任務。然而一場疫情令日本奧運推遲,能否舉行尚不可知。《港區國安法》實施讓執政的自民黨也向政府要求取消習近平訪日,對中和緩動機不再。

日本在加強美日同盟的同時,更進一步提出要加入五眼聯盟,令中國大為緊張。「五眼」做為情報聯盟,其弱項是對中國的情報不足,日本若加入就提高對中情報能力,也將實質性地改變「五眼」做為英語國家情報聯盟的性質,大大拓展其廣度(加入非英語國家)和深度(超越情報聯盟)。

美台關係大踏步前進最令中國不安

印太地區美、日、澳、印「民主鑽石」(Democratic Diamond)四國中,  印度原本是最三心兩意的國家。但從中國傳來的疫情和中印邊境衝突,讓印度徹底投向美國。繼五月中印在拉達克首次衝突後,最近雙方又在拉達克地區發生二次衝突。印度再禁止一百多款中國手機app,兩國關係加速惡化。中、印國防部長借九月初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上海組織會議之際,繼續指責「全是對方責任」。接下來兩國外長會議能否緩和,不容樂觀。

最令中國忐忑不安的是美台關係大踏步前進。政治上,美國衛生部長訪台是近年訪台最高級別官員;軍事上,台灣正式簽約購買六十六架F-16戰機並設立維修中心,不但將大幅提高台灣軍事力量和軍工能力,也意味兩方軍事合作實質提高。

在科技上,美國提出「淨網計畫」(The Clean Network);美國否決了美國與香港間海底電纜計畫,轉而把亞洲登陸點設在台灣,意味著美國正式把台灣圈進以美為中心的高科技共同體。

經濟上,台灣開放美牛、美豬,排除了美台自貿協定的最大絆腳石。美日台歐印澳等還可能進一步重組「非紅色供應鏈」,以擺脫中國依賴。

歐洲、東亞成美中勢力擴張拉鋸點

中國雖然拉緊俄羅斯、伊朗和朝鮮,但與八國聯盟相比實力差距太大。尤其在經濟上,俄、伊除能保證石油供應外,其他經濟方面都在「扯後腿」。至於中國其他「第三世界朋友」,沒有一個能靠得住。

王毅出訪歐洲拚外交,慘遭滑鐵盧。(美聯社)
王毅出訪歐洲拚外交,慘遭滑鐵盧。(美聯社)

現在美中的拉鋸點是歐洲和東亞。從八月下旬開始,看著美國國務卿龐佩歐(Mike Pompeo)連番出動遊說歐洲盟友,中國也坐不住了。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疫情後重新出訪,發動外交攻勢,企圖拉住關鍵國家。他們輪番出擊主攻兩地:楊潔篪十九日起訪問新加坡和韓國;王毅隨後訪問義大利、挪威、法國、荷蘭和德國等五國;楊潔篪則接力訪問緬甸、西班牙和希臘。

星、韓都在前幾年和中國交惡──新加坡由於軍車被香港扣留,韓國由於薩德飛彈防禦系統事件。兩地均親美,但經濟上都和中國掛鉤很深,在中國看來都是可統戰的對象。緬甸已算中國小弟,在印度威脅中國進出南海水路之際,緬甸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價值急速上升,需要穩住。中國還大打疫情外交,和印尼簽訂了疫苗測試和供應協定,期拉攏這個東盟最大國家。

當然重頭戲還是王毅精心策畫的歐洲之行。法、德是歐洲的軸心,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最近在黎巴嫩爆炸事件中表現搶眼,展現大國領袖風範,聲勢還在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之上。梅克爾一直被視為親中,又和美國因北溪二號輸油管事件鬧翻,美國還從德國撤軍逾萬人,中國認為可乘虛而入。

戰狼「魅力外交」,歐盟不埋單

義大利則是「列強」中最弱的一個,在歐洲排名第三,前年和中國簽訂一帶一路意向書,是進攻歐陸的橋頭堡。荷蘭國家雖小,但擁有半導體重要生產設備曝光機(Mask Aligner)技術,是中國能否在晶片製造上擺脫美國依賴的關鍵。挪威不是歐盟國家,地位獨特,還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國,軟實力出眾。此外,楊潔篪出訪的希臘有中國的港口工程,是一帶一路在歐洲的樣板工程。西班牙則是歐洲第四大國。兩人出訪同時還為習近平在九月和歐盟領袖的會議做準備。

王毅的歐洲之行在中國被宣傳為「魅力外交」。此行主題有兩個:一個是推銷多邊主義,拉攏歐洲抵制美國「欺淩」。正如王毅對自己歐洲之行的評價是達成三點共識:一、要堅持多邊主義、抵制單邊主義;要加強團結合作,反對分裂脫鉤;二、維護中歐關係大局,妥善管控分歧;第三是辯護,一為疫情責任辯解,二是向西方解釋中國對《港區國安法》以及新疆問題的立場。

美國國務卿龐佩歐赴歐考察、連番遊說歐洲盟友,歐洲顯然已成為中美兩國爭霸首要結盟對象。(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龐佩歐赴歐考察、遊說歐洲盟友,歐洲顯然已成為中美兩國爭霸首要結盟對象。(美聯社)

雙方「共識」不能說沒有,然而這些共識看似空泛語言,實質成果並不突出,尤其體現在香港和新疆問題上。在義大利,王毅無緣會見義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外長迪馬約(Luigi Di Maio)雖肯定中國抗疫物資的重要性,但表達了對《港區國安法》的強烈關注。

在法國,王毅雖成功會見了馬克宏,但在會面中,馬克宏對香港狀況和新疆維吾爾人問題表示強烈關注。在中國關心的華為問題上,馬克宏雖承諾不排除華為參與5G,但也明確告訴王毅,法國會率先考慮諾基亞(Nokia)和愛立信(Ericsson)的產品,「歐洲優先」。

在荷蘭,外相布洛克(Stef Blok)再向王毅提及香港、新疆和西藏人權問題。在挪威,王毅公開要求諾貝爾和平獎不要頒給香港人,被各界猛烈抨擊。

在最後一站德國,王毅更慘遭滑鐵盧。梅克爾沒有接見王毅,只派出外長馬斯(Heiko Maas)。而會見前夕,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s Vystrcil)訪台,王毅「戰狼上身」,猛烈批評捷克的「挑釁行為」、「與十四億中國人民為敵」、必須讓其「付出沉重代價」。這些戰狼用語讓歐洲輿論譁然、激起民憤,不但捷克各界齊聲批評王毅的「欺淩行為」,整個歐洲輿論也齊聲支持捷克。

王毅對挪威和捷克的欺淩拉下了中國「多邊主義」的面具。王毅強調多邊主義對中小國家非常重要,否則在單邊主義下,它們就會受到(美國)欺淩。但王毅自己就打造一個中小國家如何被中國欺淩的樣板。

德外長要求撤《港區國安法》

在歐洲輿論壓力下,德國自然無法置身事外。馬斯與王毅的會面強調「威脅在這裡不適用」,要求北京停止威脅歐盟成員。馬斯強調,德國和歐洲將會「更自信地表達自己的關切」。他不但高調批評中國在香港和新疆的行為,最令王毅難堪的是,他還直截了當地要求中國撤回《港區國安法》。

在王毅訪歐結束後,德國發表《印太區指引》,聲稱印太地區將會是德國外交的優先事項。這是繼法國後第二個推出印太戰略的歐盟國家,標誌著歐洲對中國的不滿提升到新高。王毅訪歐不但沒拉近歐洲,反而驚醒歐洲,堪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