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壽觀點:美中劍拔弩張,金融業進軍中國被迫「選邊站」

2020-09-09 05:50

? 人氣

美國與中國近年關係緊張,連帶美國金融業進軍中國市場都可能被迫要選邊站。(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與中國近年關係緊張,連帶美國金融業進軍中國市場都可能被迫要選邊站。(資料照,美聯社)

海外資金匯回一直是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金管會推出「財富管理2.0計畫」,透過中國逐漸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多摩拳擦掌,企圖在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但是隨著美中關係惡化,成為想進軍中國的銀行業者一大難題。美國未來可能在與中國經濟脫鉤過程中,推出更多制裁,銀行業必須更謹慎評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2001年加入WTO時,承諾要在2006年前消除金融業對外資的大多數壁壘,事後看來這目標相當不切實際。北京把金融業視為戰略產業,不會允許外資像其他產業那樣伸手進來支配。

十多年之後,安侯建業(KPMG)的資料顯示,在美中貿易戰前夕的2018年,外商銀行在中國的市占率不到2%,比2007年的2.4%還低。

PayPal、美國運通等獲准進入中國

如果貿易戰的初衷是直接撬開中國市場,那麼它在金融業已經取得了一些戰果。對美的緊張貿易關係已衝擊到中國經濟,並使經商環境充滿變數;為此,中國領導人加快了長期停滯的金融改革。中國總理李克強2019年7月表示,將比原定計畫提早一年,在2020年撤銷中國金融業的外資持股上限。李克強等人發現,資本滿滿的外國銀行依然想在中國45兆美元的市場中分一杯羹,如今亡羊補牢依然為時未晚。

最明顯的改革當屬金融支付,2019年北京批准了美國電子錢包Pay Pal,以及信用卡龍頭美國運通、萬事達卡進入中國,如今美國運通已經開始營業,VISA則在申請當中。

雖然中國的支付市場目前還是本地人的天下,美商依然認為充滿機會。中國國有的銀聯實質上壟斷了信用卡市場,位於北京的研究公司易觀國際指出,在中國27兆美元的行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占了55%,微信占39%,只剩下6%可供其他公司爭奪;但這6%價值依然高達1.62兆美元,對外商而言已經夠了。

Pay Pal和美國運通似乎在賭中國的行動支付市場將繼續快速成長,而從中國的電子商務業發展速度看來,這的確相當可能。顧問公司弗若斯特和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預測,中國的行動支付市場將在2023年成長到近97兆美元。

美國準總統川普(左)與矽谷科技菁英會面,旁邊是PayPal共同創辦人提爾(中)和蘋果執行長庫克(右)(AP)
美國電子錢包PayPal於2019年被中國政府批准進入其市場,顯示美商依舊認為中國的支付市場充滿機會。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左)、PayPal共同創辦人提爾(中)和蘋果執行長庫克(右)(資料照,美聯社)

須與當地人共同成立合資企業

但進入中國市場當然有條件,北京要求Pay Pal和美國運通必須和當地人共同成立合資企業。Pay Pal透過旗下的美銀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Yinbaobao),收購了中國國有支付商國付寶70%的股份;美國運通則在2012年與中國的連連支付成立合資企業,並授權連連支付使用美國運通的服務系統。

此外,美國運通正和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合作,騰訊在今年6月表示,微信支付將支援美國運通的人民幣信用卡。

騰訊副總裁陳起儒在聲明中表示:「本次我們與美國運通在華合資清算機構合作,有利於推動我國支付清算服務向更加開放化、國際化發展。」

美國運通甚至打算與微信的競爭對手支付寶與銀聯,以及中國五大國有銀行合作。

英國金融科技巨頭Transfer Wise最近則和支付寶簽署協議,允許Transfer Wise的700萬名客戶用17種不同貨幣,向支付寶的客戶支付人民幣。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在2019年收到了703億美元的匯款,是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匯款市場,這項協議將使Transfer Wise客戶每個月最多轉帳5次,每次最高轉帳31,000元人民幣,每年的轉帳上限為50萬人民幣。

此外,瑞銀集團(UBS)一直是最想從金融改革中獲利的外商之一,它不斷關注中國市場,在2005年成為了第一家在中國達到基金管理公司持股上限49%的公司,2006年一馬當先直接投資了獲得完全認可的中國證券公司,2018年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的合資證券公司中獲得多數股權的外商。

而在北京即將放鬆外商數位銀行門檻之際,瑞銀可望因此獲利。中國政府在1月表示,將允許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商銀行,設立獨立的線上銀行。

這家瑞士銀行想在中國做一番財富管理大事業。如果可以順利拿到中國的數位銀行證照,它的亞太地區客戶量就將在兩年內從3萬增至20萬。

金融戰恐令外商成夾心餅乾

但反諷的是,現在中國終於開放外商投資金融業了,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金融戰卻也逐漸成形。如果局勢再升溫,外商銀行與外商金融機構可能就會變成夾心餅乾。

美國在8月制裁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其他10名官員,理由是他們在香港這個英國前殖民地實施嚴苛的《國安法》,並將立法會選舉延遲1年,破壞了香港自治。這些人將無法處置位於美國的資產,也無法與美國人交易。在港銀行也得遵守制裁規定,否則可能會無法與美國金融系統交易。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AP)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見圖)因《國安法》而被美國實施制裁,凍結其在美資產。(資料照,美聯社)

此事件顯示,美國未來可能在與中國經濟脫鉤過程中,推出更多對中制裁,銀行必須小心。滙豐銀行在2012年違反了美國對伊朗、古巴、利比亞、蘇丹、緬甸的制裁,結果支付了6.65億美元的民事罰款。中國國有的崑崙銀行更慘,它融資給伊朗的石油運輸業者,華府直接禁止它使用美國金融體系,限制了其跨境業務。

美中的緊張關係可能會迫使銀行選邊站,無論摩根大通(JP Morgan)、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銀行有多想擴大在中業務,如果監理風險太高都不會冒險。即使是不屬於美國的瑞銀集團,可能也會選擇美國而非中國。

而且外商銀行也得注意,如果在美中關係正常化之後處於最低點的時刻增加在中業務,可能會傷害形象。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中國與東北亞事業部主管赫爾森(Michael Hirson)向美國CNBC電視台表示,「想從中國市場開放中獲利的美國與外國銀行,至少會變得很尷尬。」

把握放寬外資所有權限制機會

當然,鑑於中國繼續推動金融改革,長期來說還是會一直有人把賭注押在中國市場的龐大吸引力上。北京在今年1月簽署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取消外資在證券公司中的持股上限;之後又在7月份兌現承諾,取消了外資在其他金融業的持股上限。如今外資將可以完全擁有中國的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共同基金公司;也能控制財富管理公司、退休基金公司、中介經紀商。北京還承諾說,申請成為數位支付商,只要90天內就能審核完成。

許多外國金融業者都想好好把握這次放寬外資所有權限制的機會,尤其是證券業者,像是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高盛(Goldman Sachs)、滙豐、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野村(Nomura)以及瑞銀都已獲准持有合資企業多數股權;大和證券(Daiwa Securities)與星展銀行(DBS)已申請持有多數股權;花旗集團與法國興業(Societe Generale)則在考慮成立一家完全控股的經紀商。

至於資產管理領域,貝萊德(Black-Rock)與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已申請成立外商獨資的共同基金公司;富達(Fidelity)、施羅德(Schroders)、先鋒集團(Vanguard)、泛達(Van Eck Associates)則已向中國監理機關表示自己打算申請相關證照。

重慶市前市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主任黃奇帆認為,外國金融公司未來幾年在中國的投資可能高達1.1兆美元。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ervice.tabf.org.tw/TTB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