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迪觀點:溝通東、西思想的德裔反共哲學家──沃格林

2020-09-13 07:10

? 人氣

1966年文革期間,毛澤東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革命領袖。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非原本文革時代,那種想要直接快速達成共產主義社會的樣貌。(資料照,AP)

結語

沃格林的新政治科學期待能超越實證主義框架,聚焦在哲人或思想家的秩序關懷,對於東亞儒學的研究,有值得參考的價值。而沃格林以靈知主義的思想淵源,去批判現代性的失序,也有某種程度的說服力。況且二十世紀的東亞世界亦有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大陸)曾經或至今仍深受集權國家機器與共產主義的主宰。當然,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後,自然也不能說是原本文革時代那種想要直接快速達成共產主義社會的樣貌了,而是宣稱自己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至少它政權上的一黨專政與集權性格,尤其是對宗教自由的迫害,仍未有任何明顯的改變,甚至有變本加劇的趨勢,而這些都是沃格林一生中都極力反對的。沃格林對共產思想的批判即便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參考。近年來沃格林的著作大量地被大陸學者翻譯成中文,在華人學界開始重新得到了一些關注,也許也預示了沃格林思想未來在華人世界會帶來更大的啟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

[1]蘇東波乃指東歐民主化(又稱蘇東劇變、東歐革命、蘇東波,西方社會稱之為 1989 年系列革命)指在 1990 年前後東歐和中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發生反對派推翻共產黨政權的急劇政治變化。東歐民主化最終以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誌著冷戰的結束。

[2]法蘭西斯・福山(Fukuyama Francis);黃勝强,許銘原譯,《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北京:中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

[3]〔美〕奧爾蒂澤,〈施特勞斯和沃格林在神學上的矛盾〉,收入於〔美〕恩伯萊(P.Emberley),寇普(B.Cooper)編;謝華育,張新樟等譯,《信仰與政治哲學;施特勞斯與沃格林通信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頁364-365。 

[4]〔美〕尤金·韋伯(Eugene webb) ;成慶譯,《沃格林:歷史哲學家》(吉林:吉林出版集團,2011),頁4。

[5]〔美〕桑多茲(Ellis Sandoz)著;徐志躍譯,《沃格林革命-傳記性引論(第二版)》(上海:上海三聯,2012),頁82-83。

[6]〔美〕沃格林,《新政治科學》,頁29。

[7]〔美〕沃格林,《新政治科學》,頁29。

[8]〔美〕沃格林,《新政治科學》,頁134-135。

[9]〔美〕沃格林,《新政治科學》,頁192。

[11](美)沃格林著;朱成明譯,《記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7),頁1。  

[12]關於中國思想的「內向超越」之特質與爭論,詳見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2014),頁219-252。或見吳展良,〈朱子的世界秩序觀之構成方式〉,收入吳展良主編,《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頁292-300。或見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頁241-264。

[13]李明輝舉余英時為例,強調以人性能否邁向至善來區別內在超越不同於西方的特色,詳見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頁256-257。

[14]〔美〕沃格林,《記憶》,頁11。

[15]〔美〕沃格林,《記憶》,頁8-9。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