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進黨的敵人從來就不是共產黨

2020-09-08 06:10

? 人氣

作者建議,在政策面,政府應該要正視現實,踏實擬定應對的大政方針。圖為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建議,在政策面,政府應該要正視現實,踏實擬定應對的大政方針。圖為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資料照,顏麟宇攝)

自從筆者上篇投書以來,果不其然,「首戰即終戰」的議題仍在臺灣持續延燒,民進黨更是動用政府、政黨、社群媒體、網路側翼等排山倒海地進行批評。筆者審視這些反駁的論點,除了大部分的無腦謾罵之外,也均為綠營人士一貫的思維邏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台海新的局勢,綠營人士沒有一絲警覺性,對內誤導一般大眾只關注在美中軍力的平衡和美國馳援的絕對性,同時刻意忽視衝突發生,臺灣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將臺灣人民的安危棄之不顧。綠營這樣的論述充斥在輿論圈並非一時,而是他們的一貫思維模式,且對「避戰」的忠告仍維持「為反對而反對」,並忠貞地相信美國「沒有這麼簡單」、「一定會幫助台灣」。

通常在正常的民主體制國家,每次大選前都是不同價值觀、不同民意的高度碰撞期,並且隨著選舉結果塵埃落定之後而落幕,全體國民再次團結一心面對未來的挑戰。但可惜的是,在臺灣的這種高度碰撞並沒有隨著大選的結束而中止,反而日甚一日。

選前民進黨喊出面對中共威脅,台灣人民要「三張選票救台灣」,但選後的施政方向,卻沒有發現到任何「救了台灣」的跡象,反而是在社會中打壓不同聲音並渲染濃厚的「仇中意識」,且一步步把臺灣推向了戰爭的邊緣。綠營的支持者在選前喊著「用投票來捍衛我們的體制」,並在選舉結果出爐之時假惺惺地說出「恭喜民進黨」、「現在開始要好好監督政府了」等話術,但卻在面對不同意見的表述或者是監督者給出的忠告之時,舉全力圍攻之,這種黨、政、民「團結」的現象,不禁讓人懷疑綠營真正的敵人其實是在臺灣內部,並非是對岸。

20200111-民進黨黨部開票之夜,總統蔡英文成功連任。(簡必丞攝)
選前民進黨喊出面對中共威脅,台灣人民要「三張選票救台灣」(資料照,簡必丞攝)

綠營的一貫思維

綠營傳統以來一貫的論述以及思維主張,筆者舉宋承恩在《上報》的投書「馬英九們無法迴避的三個問題」為例,他在文中試圖針對「首戰即終戰」的爭論進行回擊。他說:「台灣剛經過總統大選,人民壓倒性的拒絕中國的統治,要保有自己的民主體制。中國容不下獨立自主的台灣,這是中國以戰爭威脅的原因。」可笑的是,在民主體制中進行正常的投票行為,卻被附加上了「受威脅」的政治前提,忽略了中華民國一直以來的「主權獨立」以及「民主憲政體制」,只一味將受威脅的「恐懼」傳播給臺灣民眾,試圖鼓動大家因受到威脅而去投票,這不是販賣「亡國感」還是什麼?

宋承恩更進一步提出:「馬英九們從未質疑:憑什麼中國可以對台用武?『中華民國』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嗎?主權國家之間的爭端,是不能以武力解決的。」這段話更凸顯了他看待兩岸關係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及對國際法知識的「無知」。主權國家之間的爭段,從美國不勝枚舉的案例來看,是的確可以透過武力來解決的。而且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並非是國與國關係,至於為何他沒這樣說,是因為他根本不尊重我國憲法。

至於中共想要武力攻台跟中華民國是不是主權國家也根本沒有關係,自1949年兩岸分治至今,臺灣的經濟起飛和祥和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證。對中共來說,憑什麼可以對台用武?因為「禁止台獨」是一道明確的紅線,且「武力統一」是最後的手段。但因為近期國際局勢發展與民進黨的推波助瀾,導致中共對臺灣的「敵意」高漲,軍事與輿論界充斥著武統的聲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筆者所提並非「為匪宣傳」,而是透過觀察,讓臺灣民眾了解對岸的立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愛好和平的臺灣人民需要避免因為形勢誤判而墜落戰爭邊緣。反過來說,如果綠營人士真的將對岸視為敵人,那更應該讓臺灣人民深入了解對岸的黨、政、軍情,而非將研究中共的學者打為「親中份子」。所以不讓人民有「知」的權利,並企圖誤導民眾不顧成本地支持各種挑釁的舉措,這又再證明了綠營的敵人其實並非是對岸,而是試圖喚起「避戰」意識的藍營。

20200903-學者王曉波追思紀念會於3日舉行,前總統馬英九出席致詞。(盧逸峰攝)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中共武力犯台「首戰即終戰」引發爭議。(資料照,盧逸峰攝)

此題有解嗎?

經過這次大選,綠營興高采烈地聲稱817萬票的支持率證明了「台灣共同體」的形成,透過政府資源投放社群媒體、網路行銷,能夠更好地鞏固這個共同體。所以按照「台灣共同體」或者是「台灣優先」的利益,可以更加順利地推動一些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議題,而對於表達任何不同意見的異音,都將被排除在這個共同體之外,「不表示認同就是異議份子」。這種抓著別人衣領質問「愛不愛台灣?」的行為就跟納粹見面一定要說「希特拉萬歲(Heil Hitler)」有神似之處。

但其實綠營人士對於目前臺灣民意,在認知上有一個誤區。短期來看綠營這一系列的做法的確可以鞏固「台灣共同體」,但長期來看,隨著愈趨民主化的臺灣和對國際現實更加了解的臺灣人民,針對綠營不斷上演的「雙重標準」和極端政治立場,人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俗話說:「民意如流水」,不斷告訴人民挑釁後的歡愉和不會發生戰爭的好運氣,沒有告訴人民如何可以安逸、快樂生活來得成熟、穩重。

至於臺灣到底要如何做為才能「避免戰爭」,其實全部答案就寫在了馬英九總統執政的八年之中。國際關係理論中,避免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並尋求國家利益彈性空間的「避險策略」(Hedging Strategy)化為我國的實際政策方針,其實就是馬總統所說的「親美、友日、和陸」。將臺灣放在首要位置、注重自身的發展與利益,在全方位發展各方關係的同時,與其中一方保持適當距離且不尋求完全靠攏、「站隊」,以避免充當「棋子」或成為競爭中的「犧牲品」,這樣一來,就根本不會有「是否會發生戰爭」的疑慮。

同時,馬政府時代全力拓展國際能見度、參與國際組織的作為,更加證明了爭取國際空間與發展兩岸關係,對臺灣來說不是「單選題」;臺灣能夠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或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國際組織更沒有矮化主權的疑慮(2016年蔡總統解釋過),兩岸簽署的23項協議也的確造福了兩岸人民。

「忘戰必危」,但是「好戰必亡」

當然,上述所說不一定所有綠營人士都能夠接受,畢竟共產黨那一套不是支持就是反對的「二分法思維」已經深植在他們心中,但是臺灣人民絕對能夠知道到底甚麼路線才是最適合的。當執政黨能夠運用資源大喇喇地圍攻在野黨,人民就應該要有所警覺,因為這並不是民主政體會出現的行為;當臺灣內部出現了「我們」與「他們」,人民應該要有所反思,因為這表明有心人士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塑造敵人來破壞臺灣的團結。

在政策面,政府應該要正視現實,踏實擬定應對的大政方針,如果沒辦法做到馬政府八年所取得的成果,至少不要只情願活幻想中,制定一些不沾皮毛的「做面子」工作,還想要祈求好運一直相隨。外交部不積極提升我國的國際能見度,和其他國家對我國的瞭解,順應「仇中」的風向,不談論護照晶片或海關驗證程序,僅僅修改了護照封面就天真地以為政治問題將迎刃而解。執政黨若採取「一邊倒」甚至是「邊緣政策」(Brinkmanship)的路線無非是充當棋子、「抱火寝薪」,一旦擦槍走火則戰爭成本將無法回朔。雖然「忘戰必危」,但是「好戰必亡」。

*作者為政大外交所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