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喜娜教授認為,機場亦是「實體信息外流的瓶頸點」,用於篩查的法理、人員和設施條件一應俱全,那亦是絶大部分旅客離開美國的地方。

美國司法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約翰·德默斯(John Demers)近日表示,這類機場篩查是「有針對性的」。
他透露,篩查學生的決定基於他們在中國學校以及他們的學習領域。打個比方說,一個來自一所與中國解放軍有關聯的中國高校、研究先進科技的中國研究員,更容易被選中篩查。
從目前公布的案件中來看,被篩查的中國研究員大多是碩士、博士學生或教員,研究領域多為理工科。
「我們想要用筆尖鋒利的鉛筆,而不是大的記號筆,」 德默斯在華盛頓的一場智庫公開會議上回應BBC的提問。
風口浪尖上的國家留學基金委
胡海洲和張凱斯在美國訪學期間都獲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供的獎學金。
國家留學基金委隸屬中國教育部,為中國與海外的學術交流提供資助。
根據美國喬治城大學一份近期的調查報告,留學基金委資助了約65000名中國海外留學生,佔留學生總數的7%。留學基金委還資助了幾乎同等數量、在中國學習的外籍留學生。
張凱斯在美國訪學期間,留學基金委向他提供每月1900美元的津貼。他每六個月要向留學基金委上交一份學習小結,據張凱斯說,他在美國的導師會閲讀小結並簽字。
中國的高等教育與科研系統大部分是國有的,並非所有的科研人員都是共產黨員,但黨能在科研上施加複雜而深遠的影響力。

根據媒體報道,共產黨在高校設有黨委、建立聯繫人與信源。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的多所中國高校近年修改學校章程,強調黨的領導角色。中國教育部的指導文件中也要求「堅持黨對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領導」。
在機場,張凱斯告訴美國執法人員,中國共產黨對他的研究並無直接干預。他形容自己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高度理論化」,不過,美方執法人員似乎並不信服。
「各國政府資助科學研究很正常。美國也資助公立大學及實驗室,」張凱斯說,「在他們(美國執法人員)看來,政府資助就等同於共產黨直接影響每一個研究計畫,我根本沒法解釋。」

8月31日,北得克薩斯州大學宣佈,終止與15名中國訪問學者合作的計畫,他們都接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訪學計畫的終止意味著這些學者的美國簽證將被撤銷。
北得克薩斯州大學是第一家與留學基金委劃清界限的美國高校。
這預示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將在美國受到嚴格審視,因為其被認為是北京向海外留學生施加影響力的可能渠道。
「新冷戰」下的中國留學生
錢喜娜教授預期,無論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在美國學習科技的中國籍人士,尤其是接受了中國政府資助的人,將面臨更嚴格的審視。
「對於美中之間非法的技術轉移帶來的潛在威脅,(川普與拜登)兩個政府都很可能嚴肅對待,」她說。
儘管張凱斯敬佩美國的學術水平、享受在布朗大學學習的時光,那次機場篩查讓他決定不再到訪美國。「太可怕了。我覺得我的人身安全隨時會遭到損害。」
由於擔憂中美關係的未來,張凱斯甚至開始勸說身在美國的中國朋友考慮回國發展。「新冷戰已經開始了,」他說,「無論誰當美國的領導人,都不太可能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