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超越基本面的估值

2017-07-21 06:50

? 人氣

實際上兩者可能都是對的,也可能都是錯的,其最大的關鍵就是在於對於實體選擇權的評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Uber醜聞纏身,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才宣布暫時休假,董事又因失言請辭。(美聯社)
筆者發現,從Uber近來接連退出幾個海外主要市場可以看出點端倪,看來現有投資人以及董事會是已經對於實質選擇權歸零的事實認賠。(資料照,美聯社)

專業金融投資機構在評估投資過程中,取得了Uber內部相關財務資料以及策略佈局,如果光靠自由現金流預估,有獲利可能性的投資是無法成立的,但是如果連同策略佈局(不管是自動駕駛也好,全方位物流也好)一併計入,這些策略佈局可能展現的未來營收和現金流,就會讓實體選擇權出現。而隨著對這些八字還沒一撇的未來現金流的估算(想像)高與低,實體選擇權的價值也會高高低低,專業金融投資機構投資與否,以及以什麼樣的估值和條件投資,就取決於其配置資本的時間壓力,以及創業家的協商能力了。

反過來說,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專業媒體通常無法取得完整的Uber內部財務數據,而站在媒體「監督」公眾人物和企業的角色上,他們對於不可見的未來新營收和新現金流的評估自然會採取悲觀的立場,也許拒絕計算實體選擇權,也許計算出來金額很低,不論如何大多數時候他們一定是唱衰Uber的。

結論來說,不管正反雙方歧見多大,在股票上市的那一刻都得收斂到市場價格。就像我上週專欄中所檢視的Blue Apron上市案那樣,當財務數字都攤在陽光下,使用者數字以及所意涵的未來現金流不甚美好時,不只基本面估值不會太好,市場也會連帶拋棄核心資產所能產生的未來新事業所代表的實質選擇權——畢竟如果創辦人沒有能力把現有本業的現金流搞好,實在很難讓人想像他能妥善運用核心資產,順利執行出新的事業和現金流,實現實質選擇權所預期的超額價值。

從這角度來看,像Uber那樣連創辦人都已經被掃地出門,實質選擇權歸零的機率很大,這點從其近來接連退出幾個海外主要市場可以看出點端倪,看來現有投資人以及董事會是已經對於實質選擇權歸零的事實認賠了,接下來的策略就是顧好有獲利空間的市場所帶來的現金流的基本面估值,然後好好運用自己的優先權條款能夠在退出時擠出多少獲利算多少了。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