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真正的宗旨:《美國多元假象》選摘(1)

2020-09-07 05:10

? 人氣

萬聖節服裝因為涉嫌「擅用」少數族裔文化,已在全美國成為政治正確的監督目標。(資料照,AP)

萬聖節服裝因為涉嫌「擅用」少數族裔文化,已在全美國成為政治正確的監督目標。(資料照,AP)

沙洛維聲稱耶魯堅決地揪出並揭穿「假論述」,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個假論述。但是,推翻「假論述」是大學教育的理想狀況嗎?即使這個目標在不同版本中被各個政治派別廣泛接受,但事實不該如此。任何大學最緊迫的任務是傳遞知識,如此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一六年,耶魯大學校長讓我們一窺現代大學對自己的認知,儘管無論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擁護這種看法,但它在本質上仍然存在缺陷。校長彼得.沙洛維告訴耶魯的大一新生,耶魯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教導學生辨識「假論述」(false narrative)。沙洛維說,這種論述在美國文化中無處不在:「我的感覺是, 我們每天都受到各種假論述的轟炸,它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沙洛維說,擁護者可能「誇大、歪曲或忽略了關鍵事實,只為了加劇你的憤怒、恐懼或厭惡」。1 (沙洛維多次重複了「憤怒、恐懼和厭惡」的三連體; 儘管沙洛維試圖保持不分黨派的客觀立場,但不提到川普是不可能的)。根據沙洛維的觀點,耶魯大學的教師是回應假論述的典範。他說,耶魯的教師之所以可以團結起來,就是因為「 對過度簡化問題、煽動情緒或誤導思想的論述,堅持立場、絕不輕信」。

關於沙洛維的主題,有兩件事可以說:首先,耶魯大學「堅持立場、絕不輕信」的態度非常可笑。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沙洛維把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給搞錯了。為了評估耶魯大學是否真的是打破迷思的堡壘,有必要回到耶魯大學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二○一五年十月,校方對於學生大規模爆發「玻璃心」事件的回應。如第一章所述,一名大學舍監的妻子寄了封電子郵件給學生,表示他們可以自行決定穿哪種萬聖節服裝,不需要耶魯大學多元化委員的建議(萬聖節服裝因為涉嫌「擅用」少數族裔文化,已在全美國成為政治正確的監督目標)。

該郵件在耶魯及其他地方的少數族裔學生中引起軒然大波,學生聲稱這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在隨後許多氣氛緊張的聚會中,學生圍剿該名舍監,對他大聲叫罵,稱他為種族主義者,要求他從耶魯大學辭職。

受到「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啟發,在當時席捲美國大學校園的所有相關抗議活動中,就以這次的事件最為怪異。校方卑躬屈膝地做出回應,沙洛維校長對全校發出公開信,宣稱有必要「朝著更好、更多元和更包容的耶魯邁進」—暗示耶魯還不夠包容,並感謝學生為他提供「聆聽和從學生那裡學習的機會」。至於學生拒絕聽舍監說話,甚至拒絕給他說話的機會,則隻字未提。沙洛維繼續承諾會加強「打造仇恨和歧視沒有容身之處的校園」,言下之意是仇恨和歧視目前仍在耶魯校園占有一席之地。沙洛維宣布,學校的行政官員包括系主任和院長,都會接受打擊種族主義的培訓,並重申會為耶魯已耗費龐大資源的多元化努力再多投注五千萬美元。

德國柏林街頭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塗鴉(AP)
德國柏林街頭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塗鴉(AP)

用沙洛維的話來說,若有什麼論述值得被「堅持立場、絕不輕信」的態度給質疑,那就是耶魯是「仇恨與歧視」來源這種說法。在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受到長達數小時的壓迫時,一名學生大聲抱怨: 「我們要死了!」再說一遍:耶魯大學的少數族裔學生不僅毫無疑問不會死,而且耶魯(或任何其他美國大學)沒有一名教職員或行政官員是不希望少數族裔學生成功的。耶魯大學一直試圖在不重創學術水準的情況下,盡可能接納和雇用「代表性不足的少數族裔」。在人類歷史上,從沒有比耶魯(和其他的美國大學)更寬容的社會環境,至少在你不挑戰盛行的政治正統觀念時是如此。任何自認受到大學迫害的耶魯學生都陷入可怕的幻想當中,他們無法理解自己有多幸運,能進入這所全世界最令人敬畏又資源豐富的大學。

但是,美國校園種族主義普遍存在的說法,顯然不在沙洛維所想的「假論述」之列。不僅校長支持這種說法,甚至引發萬聖節服裝軒然大波的那對夫妻,還得寫信向住在宿舍的少數族裔學生道歉。尼古拉斯和艾瑞卡.克里斯塔基斯教授寫道:「我們知道那〔原始電子郵件〕對你們造成了傷害,我們深表歉意。」「我們知道學生們有各種不同的情況,覺得自己沒有話語權,我們希望你們知道,我們聽到了你們的聲音並且支持你們。」  耶魯的少數族裔學生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話語權」,但這種感覺跟覺得耶魯不夠「包容」一樣都只是幻想。

因此,沙洛維聲稱耶魯堅決地揪出並揭穿「假論述」,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個假論述。但是,推翻「假論述」是大學教育的理想狀況嗎?即使這個目標在不同版本中被各個政治派別廣泛接受,但事實不該如此。任何大學最緊迫的任務是傳遞知識,如此而已。美國學生進大學時,對歷史、文學、藝術或哲學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他們渴望在理工領域工作,或許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數學和物理知識,甚至還掌握了寫程式的技能。但是他們對浩瀚的西方文明的認識普遍是膚淺的,他們只在自拍和流行文化的表層上遊走, 頂多短暫地跳入過去的文明過。

後現代理論是當今大學的主要產物,它立即表示立場中立的概念不存在, 但這種過分複雜的批判理論與學生的普遍無知無關。核心的事實和思想有其基礎,並凌駕在任何後續的修正主義詮釋之上。這些基礎至少包括:導致歐洲民族國家建立的事件;希臘羅馬文明的成就;熟悉莎士比亞、希臘悲劇家、馬克吐溫、狄更斯、華茲渥斯和斯威夫特的主要著作;對遺傳學和神經元功能的理解;憲政民主的哲學基礎;以及人類地質學的其他數百個重要地層。

「假論述」的概念與大量學生並不知道的東西根本毫無關係。在挑戰關於過去的論述之前,應該要先對既定輪廓摸得夠透徹。沙洛維校長舉出許多耶魯推翻「扭曲論述」的例證,其中一個案例無疑能引發更多傾向保守思想的聽眾和讀者共鳴:一位中世紀歷史教授據稱證明了世俗法律傳統的宗教根源。5 此類研究是任何大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對大學生來說,耶魯若能教他們中世紀教會法和英國習慣法之間的區別,就算只是模糊的概念,也算是成功了。

此外,把傳統上對於習慣法的公認理解定義為「假論述」,這也是不精確的,而且這個術語暗示了意識形態的目的,更何況它本身本來就是高度意識形態的。沙洛維把中世紀主義者的作品插入「假論述」 的想法中,反映了當代學術的潮流。一九七○年代,有種怪誕的想法掌控了整個人文學科,即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揭露「文本」涉嫌加諸和犯下的欺騙行為。這種假定主張所有語言都帶有隱藏的意含,要不是顛覆所謂的權力結構,就是強化權力結構。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oeur)將這種觀點稱為「懷疑的詮釋」。呂格爾的起源可追溯到馬克思、佛洛伊德和尼采,他們提出的觀念是,人類生活在謊話連篇和對世界的幻覺中,無論是經濟關係、理性自我,還是哲學真理皆然。

沙洛維的「假論述」模式一個較常見的前因,是一九九○年代後期的進步主義教育的口號,即「批判思考」應成為教育目標。教育官員宣稱,網路已經使單調枯燥的事實交流變得過時,因為學生總是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像是事實的無聊東西。相反地,學校應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一種典型做法是讓學生「解構」廣告,來揭露大型惡質公司欺騙消費者的所有手段。「批判思考」的觀念宣稱,根本沒有任何實質內容需要傳授,這讓教師輕鬆擺脫了責任,不再需要教任何東西給學生。

但是,隨著學術身分政治的興起,「假論述」的想法才被真正展現出來。對於現代學者而言,典型的「假論述」有助於白人異性戀男性對受害者群體的壓迫。沙洛維使用耶魯教授揭穿「假論述」的故事做為他最後的例證,切中所有必要的要點。沙洛維說:「 〔黑人女性主義理論家〕海柔兒.卡比(Hazel Carby)教授在《沉默的過去》(Silencing the Past)一書的推薦序中,強調為何挑戰被邊緣化的錯誤和不完整論述是這麼重要。『卡比寫道,我們看到不足的證據如何通過重新組合,產生出新的說法。我們看到沉默如何讓自己發聲。』」不出所料,卡比介紹的這本書把加勒比奴隸叛亂、大屠殺,阿拉莫戰役和哥倫布這些扭曲的行為和想法,全都歸咎於西方人。

日常政治領域可說是充斥著假論述。但是,過去充滿了成就,這些成就並不像是「假論述」一詞所指的「論述」或「虛假」。我們應當以謙卑和敬畏的方式來思考這些成就,無論學者和學生都應該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才是。

保守人士近來強調注重過程的教育觀念,這種觀念與「假論述」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出他們對校園內壓制政治不正確觀點的反感。他們會這樣是可以理解的,批評校園政治正確的人說,教育應該是理性的辯論,並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所有的觀點都能表達。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羅伯特.喬治(Robert George)在《華爾街日報》上寫道,學生應該向會挑戰自己觀點的教授修課,並參加觀念不相投的學者所主講的講座。喬治堅稱,學生不該「深愛自己的觀點」,而拒聽「其他人不同的看法」。6

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理想看似合理,以至於人們以為不該妄加批評。當然,學生應接觸他們不同意的想法,而非禁止任何挑戰他們世界觀的觀點發聲。但是,在「 意見」之外還存在無窮盡的知識。一個無知的十八歲年輕人如果說「 我對早期地中海文明有些意見,但我願意聽聽其他人有何不同的意見」,你一定覺得很荒謬。換成這麼說也很荒謬:「 我對熱力學定律有些想法,但我願意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7

自由言論的教育模式趨向於關注當下。學生意見最強烈的議題,則涉及當前政治和政策問題:川普是法西斯主義者嗎?移民執法是種族主義嗎?刑事司法制度是否歧視黑人?「跨性別」人士該用哪種廁所?然而我們的現實是,大學校園只能接受這些問題的一種答案,這本身無疑就是問題。但這些不是大學教育應該關注的事情,學生畢業後會有很多時間來辯論時事。雖然捍衛大學要開放的人理直氣壯地爭取言論自由,但他們不該忽略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傳遞知識。如果學生更投入於獲取知識,而對挑戰邊緣化的「假論述」不那麼感興趣,二○一六年總統大選之後,我們可能就不會看到自以為是的校園如此崩壞。

《美國多元假象》立體書封。(八旗)
美國多元假象》立體書封。(八旗)

*作者希瑟.麥克•唐納HEATHER MAC DONALD,著有全美暢銷書《警察面對的戰爭》(The War on Cops: How the New Attack on Law and Order Makes Everyone Less Safe,暫譯),也是曼哈頓政策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研究員和《城市雜誌》(City Journal)的特約編輯。本文選自作者新作《美國多元假象:一味迎合種族和性別議題,使大學沉淪,並逐漸侵蝕我們的文化》(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