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咱們又回到了台灣錢淹腳目時刻

2020-09-02 07:10

? 人氣

美國持續零利率讓國際市場湧入熱錢,筆者認為這讓台灣又回到錢淹腳目的時刻了。(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持續零利率讓國際市場湧入熱錢,筆者認為這讓台灣又回到錢淹腳目的時刻了。(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經濟社會似乎又重返到當年的「台灣錢淹腳目」時代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時隔三十五年後,又見到新一代台灣錢淹腳目時刻,但所不同的是,今天幾乎所有台灣人所看到,所深切感受到的,無非莫大強烈的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感,而竟毫無先前那波「台灣錢淹腳目」時代給予台灣人振奮飛揚與跋扈社會氛圍。

不知錢該投向何處的無頭錢潮湧動

1980 – 90年代前期的台灣錢淹腳目時刻,處處湧動的錢潮,幾乎全都來自於外銷出口廉價貨品賺取辛苦錢外匯所得的積累高堆;但是,在新冠Covid-19疫災當頭且在在盤旋不去的今天,我們經濟社會又見到新一波台灣錢淹腳目時刻,但這次錢潮又見湧動原因,卻是政府當局為了防疫抗疫兼紓困的大印鈔大撒幣,更加上2020上半年全世界大量撤出美國市場的逐利型國際資金,沒有流向歐洲,卻齊聚湧入亞洲區域經濟體的「外資推波效應」,所兩相共振向上推升結果。

先前那一波台灣錢淹腳目時刻,可謂是全體台灣人捧著錢想追逐更多錢時刻;但是,這一波台灣錢淹腳目時刻,是台灣人揣著錢卻不知道該投向何處時刻。

今天這一波台灣錢淹腳目時刻,是台灣社會極為鮮見的無頭錢潮湧動時刻。

內外在大環境變數的威力波及效應

今天這波又見台灣錢淹腳目時刻,是台灣社會極為鮮見的無頭錢潮湧動時刻。

今天這一波又見台灣錢淹腳目時刻,是外在大環境變數的威力強大波及效應,更疊加台灣本身內在環境變數的堆疊累積效應,及近期大撒幣措施的共振結果。

為因應世界金融海嘯危機衝擊,美國在2009年3月到2014年1月間三度QE印鈔救市,並因此蔚為多數先進國家紓救經濟復甦的主軸對策;而為了應對新冠疫災Covid-19衝擊,川普政府於2020年3到5月積極重啟新QE印鈔救市政策,在接近零利率情境下,大發美國國債,財政擴張大撒幣;而此時台灣也步武美歐社會作法,以《因應疫情振興紓困特別預算》令名方式,採取大撒幣救經濟措施,使台灣「也處在新QE時代」的「先進性表徵」,充分顯露出來。

當然始於2008年國際社會之普遍走上貨幣量寬政策創造性QE救經濟新趨勢,肇致全世界全面性步入一個全新的「金融經濟大膨脹時代」,國際資金大浮濫,對於先進國家社會及包括台灣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社會,都帶來莫大影響。

日本英國領先QE開展零利率時代

2020年第一季Covid-19大發威,橫掃全世界所有先進社會;幾乎所有國家政府都為了紓解「防疫封鎖」所引申而至的 {疫災經濟大衰退},無不紛紛「量寬印鈔救市」面對產業經濟及社會民生家戶個人「大撒幣」,以期振興國家經濟惡劣態勢。

今天仔細檢視大印鈔大撒幣時代的經濟世界,究竟會否被帶動高度通貨膨脹?或經濟復甦?迄仍無以準據國際發展經濟學的歷史實務驗證,來予以肯定預測,但可預期的是,未來利息水準必然長期走低,而所謂「長期」利率走低,至少可長達30年以上;從全球最早採行QE大撒幣的日本經驗,可以得到印證與推斷。

日本是國際間最先採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日本央行早在2001年就已正式採用這一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以零利率為基礎,進一步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應對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將大量超額印鈔發行貨幣資金強力注入銀行體系中,此一「戰略性」作法,直讓日本長短期利率都處於極低水準,用以刺激經濟成長,對抗通貨緊縮。緊隨日本之後採行QE政策的是英國: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衝擊,促使英國央行BoE於2008年1月開始下調利率並釋出貨幣,直到2009年3月,將利率從2008年初的5.25%下調至0.5%,此後一直維持這一近乎零利率低位。

美國QE大買國債推進強勢「債務美元時代」

美國之採行實施QE,始於歐巴馬政府Fed主席柏南克。第一輪QE1實施於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規模約1.725兆美元,主要用於購買1.25兆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3000億美元美國國債,及1750億美元機構證券(Agency MBS);第二輪QE2實施在2010年11月底至2011年6月,規模約6千億美元,主要用於購買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緊接著在2011年9月宣布實施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OT)延長至2012年12月結束,期間賣出3年期以內短期公債,同時買入相同金額長期公債(6-30年期),都未淨釋出資金至金融市場;第三輪QE3,自2012年9月起實施,以Agency MBS為購買標的,但QE3沒有明確實施截止日,以持續實施至「美國就業市場復甦」為原則,QE3於2013年1月再加碼,除MBS購債,再增加每月收購450億美元長期公債,使每月購債規模增至850億美元。

美元弱勢化擠出大量國際游動資金

洎至川普政府Fed鮑威爾時代,遲至2020年3月15日大印鈔救市QE4,新增發行2兆美元,到5月則悉數承購了財政部為防疫災紓困經濟大撒幣而發行的國債3兆美元,也就是在短短兩個月間,讓美國貨幣發行額從3.5兆一躍直上跳升到驚人的8兆美元,也使得美國M2/GDP占比從1990年代的70%躍升到逼近150%創新歷史高點。鮑威爾大量寬大印鈔救市,衍生兩大世界級經濟金融效應:一,強勢美元自此轉變為弱勢化貨幣,甚至會因此逐漸喪失全球化儲備貨幣地位;二,國際投資資金大量自美國撤出,轉投到亞洲區域經濟體,台灣當然也受惠。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可以概略檢視出全世界廣義貨幣發行量M2及成長趨勢。當1973年布列敦森林體系瓦解時,全世界M2的總量為3兆美元;到1980年,M2的總量達到7.17兆美元,相較1973年僅成長1.4倍;到1990年,M2總量已逼近20兆美元,為十年前的2.8倍;2000年,M2總量跳增為33.56兆美元,是1990年代的1.7倍;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時,M2的總量為63.98兆美元,相較2000年又成長了一倍;到了2018年,全球M2總量正式突破了100兆美元,而達到106.08兆美元。

台灣M2/GDP指標已超越全世界各國

據可徵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4月末M2對國家GDP占比,即M2/GDP指標,美國僅止67%、歐元區95%、日本174%,同樣領先採行貨幣量寬的英國133%;而已然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M2總餘額則已經達到了103.26兆元,超國際水準的年成長率更高達16.1%,相較10年之前等於年成長率翻了5倍多,更值得正視的是,中國M2與GDP占比已經超過200%,創下全球指標新高記錄;然而,此一中國指標,相對於台灣M2/GDP指標之超過240%,則似略遜一籌。

世界主要國家及全球M2/GDP變化趨勢。(小米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世界主要國家及全球M2/GDP變化趨勢。(小米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台灣型量寬大印鈔 已經超過13年了

從廣義貨幣供給額M2的總體經濟指標變動狀況,最能突顯今天台灣經濟社會已然身陷QE時代的基本態勢;M2是整個經濟社會實際貨幣發行流通總額數量,當然足可以有效反映國家貨幣政策之究竟寬鬆或者緊縮,從過去33年間,台灣M2之GDP占比高低起落,以及M2與外匯存底的相互變動演進,可以確認台灣經濟社會到底是正處在量化寬鬆QE時代或量化緊縮階段。

基於國際社會的從眾效應,台灣也在2020年5月到7月之間完成立法程序,正式採行了「特別預算大撒幣」1.4兆元的「大印鈔」大紓困救市措施;不過,祇要仔細檢視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態勢,卻也讓我們赫然發現,台灣的「大印鈔」超額流淌新台幣遍社會的時間,竟然可以回溯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爆發之前,至今至少已經超過13年以上。

台灣貨幣大寬鬆的「新台幣到處大流淌」新瘋狂情境狀況,從總體經濟指標看,M2/GDP已經常持234%甚至超過245%以上,比起全世界國際發展經濟學經驗值以70% - 100%為上限值的理則,乃至於2020年上半年即使先進國家也相繼大量寬大撒幣的現下態勢,其M2/GDP 指標值也祇飆升到120% -150%上下狀況相比,新台幣國內超額交易流通量的「浮濫」情狀,的確不容小覷。爰須提出嚴肅警示,希望社會大眾及政府主政當局正視。

臺灣經濟發展與貨幣供給情勢(M2之GDP占比%)(資料來源: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公共政策研究所據官方統計彙整列表)
台灣經濟發展與貨幣供給情勢(M2之GDP占比%)(資料來源: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公共政策研究所據官方統計彙整列表)

M2占比持高 利率水準無以振作

自解嚴後,台灣M2與貿易順差、外匯存底變化就存在高度正相關的函數關係:隨著經濟起飛、市場開放與外匯存底加速度累高而呈現倍數擴張的大膨脹狀況。從三個時間點階段看,即1987解嚴、2008世界金融海嘯,乃至2020新冠疫災:在1987年M2占GDP比重78%,大致與國際常態水準穩健貨幣供給狀況相埒,當時外匯存底僅767.5億美元;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22年間,台灣GDP成長3倍,外匯存底成長2.33倍為2,806.8億美元,M2占GDP比則爆增至204%,總發行量增加9.3倍以上,充分顯現「台灣錢淹腳目」的實景狀況。

但是,從2008年到2020年,GDP祇成長47%,外匯存底則從2,806.8億美元到4,961.7億美元,祇成長78%,M2占GDP比則仍高達234%,顯示即使經濟成長績效不佳,工商產業成長頓挫,仍然有「社會流動資金嚴重過剩泛濫情形」,最近10年台灣利率水準一直持低不振,其原因當然在此。

外在環境則更受先進社會連續多年多回合量化寬鬆政策影響極大;尤其美國川普政府,在今年三至五月之間大印鈔大撒幣救經濟釋出五兆美元強力貨幣,而台灣本身,在七月中旬敲定《因應疫情振興紓困特別預算》一口氣大撒幣創紀錄的1.4兆元,立使貨幣供給額增高將近5個百分點,越發顯現台灣也身陷在大印鈔大救市的情境態勢中。

或有台灣型「資產價格膨脹」現象

2008年至今10多年,台灣M2/GDP占比持高逾限,但與其它國家情況差不多,亦即通貨膨脹水準未必相應大幅走高,但是超額貨幣數量在市場上的交易流通,則與採行大QE先進國家的經驗差不多: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化的很大金融風險,尤其是,倍數驚人的「資產價格膨脹」最顯凸出。

在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大幅的提升了資產價格不斷走高,由大量寬貨幣吹起華爾街金融泡沫,膨脹了全世界股市債市,隨即也造成房地產泡沫的最後盛宴,影響全球經濟。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2009年開始M2/GDP由低轉高態勢,直接影響到中國一線城市房價大多競飆翻倍,不僅造成了房地產泡沫化,實際上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整體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台灣M2/GDP占比持高逾限長期化的最可能優先引申的總體經濟市場變化,就是「資產價格膨脹」,尤其在當下,又有大規模「脫離美國進入亞洲」的國際資金的洶湧而至,當然更會強化「資產價格膨脹」效應;然則,因為台灣股市債市開放不足,更有長期存在「結構性不普及不振作」障礙,以致股市債市一向並不連動M2/GDP占比指標,也因此這一波台灣型「資產價格膨脹」現象,映現在金融資產上,最可能飆動的是「實物黃金」與「都會型房地產資產」品項。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