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放寬進口萊豬,農委會,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2020-08-31 06:00

? 人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衛福部長陳時中(左)28日針對開放美豬、美牛議題說明。(顏麟宇攝)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衛福部長陳時中(左)28日針對開放美豬、美牛議題說明。(顏麟宇攝)

台灣在進口豬肉與牛肉的政策上未來將有所改變,依相關談話與報導重點政策改變為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未來進口豬肉可含安全容許值以內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

2、三十月齡以上的美牛可進口

這次開放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行政院記者會背板上很清楚地提到這項措施與走進自由貿易與接軌國際有關。國際經貿談判,各方都在追求己方之最大利益。但談判雙方都知道不可能只求己利而完全不讓步,最後得看這讓步讓得值不值得。今天文章沒有要談最終政府的目的與追求的目標為何,而是放重點在此次開放對台灣養豬業與食安可能的影響,而且重點放在第一點「放寬萊豬進口的規定上」。

先來談談農委會在記者會上與之後在臉書傳達的幾個(不夠嚴謹的)資訊:

一、農委會強調「國產豬自給率90%以上,進口豬僅佔不到10%(其中美豬佔13%)。美豬中僅有22%使用萊克多巴胺,算出國人(未來)吃到進口萊豬的機率僅有0.286%」。這0.286% 是這樣算的:10%*13%*22%=0.286%。這算法問題很大,簡單的說背後的假設為未來進口豬的佔比,各進口國在當中的佔比和美國養豬戶使用萊克多巴胺的比例被假設維持在與今日相差不多的程度。這可能嗎?

這當中有多少的可能影響因子?比方說,要是進口萊豬的價格比現今進口豬的價格更有競爭力,要是台灣消費者其實更在乎價格而不是微量的萊克多巴胺又或者消費者因為缺發資訊無從選擇(比方說外食時),那這進口(萊)豬的比例在未來往上增加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吃到進口萊豬的機率比農委會現在算的那個機率高是有可能的。不過美國現在幾大肉品公司也開始不用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了,有可能因此讓美國養豬戶未來減少使用萊克多巴胺,那這樣的話美豬中含瘦肉精的比率可能下降,可能因此小於現在農委會提到的22%。

完全不考慮這些(及其他)可能影響因子,僅用現行的佔比等資訊去做推算,明顯是大意了。

二、農委會也強調「國人愛吃的豬肝、豬腎、豬肺」完全沒有從美國進口。行政院發言人也說(依據Yahoo新聞)「台灣民眾並不會購買冷凍的豬肝、豬腎,都購買溫體為主,因此沒有業者進口」。同第一點,這是現有資訊。不代表以後不會有。業者會不會進口,端看有無市場,也就是說最後還是看消費者買不買,消費者的食用偏好有可能都不變嗎?就連去哪購買肉品也有可能會有影響購買行為,因為進口肉品為冷凍食品,可能多在大賣場超市等售出,如果未來世代更偏好進大賣場買而不是去傳統市場,那多買冷凍冷藏肉品而非溫體肉品的機率也是可能更高的。

20200828-行政院政委鄧振中28日針對開放美豬、美牛議題說明。(顏麟宇攝)
行政院政委鄧振中28日針對開放美豬、美牛議題說明。(顏麟宇攝)

進一步談對養豬業與食安的衝擊:

三、農委會強調「台灣豬飼養過程維持完全不用萊克多巴胺。認明國產,享用100%不含萊克多巴胺高品質豬肉」。這句話雖用意在強調國產豬的品質,另一方面其實更明確顯示出台灣養豬戶與進口萊豬養豬戶間的不公平競爭。台灣養豬戶被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即使豬肉品質較佳,但可能成本也較高,如果消費者只看價格又或者兩個產品的差別無法讓消費者明確辨識或認知到,那台灣養豬戶受到的市場衝擊不光是因為多了個競爭者,而還因為該競爭者可以用萊克多巴胺增加豬的肌肉量,但台灣養豬戶不行,導致養豬成本較高。

四、為了讓消費者區別國產肉品與進口肉品,農委會因此也提到「清楚標示,強制標示肉品產地不誤買」。這點真的很重要。因為訂定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安全容許值僅代表含微量萊克多巴胺的豬肉未來「可」進口。最終買不買萊豬產品的決定權該在消費者手上。能明確標示產地等可以幫助消費者做他認為對的消費決定,如果國產豬品質較佳但價格較高,但消費者就愛國產豬或是對萊克多巴胺相當反感,那適當的標示可能減少進口萊豬對台灣養豬業的衝擊亦可對維護食安有幫助。但,問題是如何確實執行相關政策?產品標示等相關政策可能比較容易對超市與大賣場要求執行,但傳統市場呢?在生肉產品標示可能也比較容易,但經過多層加工的產品呢?誰把關廠商能誠實正確標示呢?該標示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嗎?

五、即使超市等肉類產品販售有相關的產地標示,但當消費者去餐廳、夜市或路邊攤消費時,他們最終看到的是烹煮後的食材,這裡消費者能獲得的相關肉品資訊就大大限制住了。餐廳等業者會誠實告知他們所用的豬肉來源,以便消費者決定要不要消費嗎?有沒有可能餐廳等業者說用的是未含瘦肉精的豬肉,但實際上因為價格優勢用的是萊豬呢?誰能做(好)相關的控管呢?

六、現在有好幾個縣市說要維持零檢出,禁止含萊可多巴胺的肉品在該縣市販售。姑且先不論中央與地方法規誰適用,但台灣各縣市相關政策差異太大有可能增加廠商的交易成本,消費者無所適從,也可能原本可以用來準備好如何執行產地標示等相關政策的時間被浪費掉,最後趕鴨子上架,誰都沒幫到。而且台灣也不大,業者藉由各地規定不同也是可能有套利空間,比方說去別的縣市買之類的,這樣品管更難做。

七、至於教育部規定,校園一律採用本土牛豬這項規定,其實就是教育部以本身為消費者之姿所做的消費決定,即使國產豬價格較高還是偏好國產豬,理論可行,但是誰能最後確保服務校園的廠商真的遵循相關規定?

如文章一開始寫的,台灣這次放寬萊豬與美牛進口與走進自由貿易與接軌國際有關,與他國經貿談判不可能都不讓,只是要看這次讓步讓得值不值。食安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這開放不代表就不顧食安。配套措施比方說產品產地標示等該怎麼做怎麼執行,該是討論的重點。現在只吵不該進口就錯失了好好準備的機會。但就像上面分析的,農委會的幾個論點都有些不夠嚴謹的地方,所以,農委會,你確定真的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經濟研究員,長年在德國某經研院從事研究工作。即使離鄉多年還是很關心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喜歡發文分享對台德社會經濟發展的觀察、看法與建議。更多文章請看「筆記女王的台德社會觀察分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