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戰役、八二三砲戰、台海飛彈危機:半世紀來的三次「台海危機」,如何影響美中台關係

2020-08-27 14:10

? 人氣

台灣海峽戰雲密布、狼煙四起,軍事衝突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萬幸的是,這次危機並未衍生兵戎相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背景:1995年美國首次允許李登輝到訪,李登輝成為台美斷交17年以來首位訪美的台灣最高層官員。他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重要講話。中國的反應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為了防堵李登輝將台灣脫離中國的企圖,1995年7月,解放軍開始在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

接下來,美國派遣兩艘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海峽周遭,40艘軍艦集結周圍海域。這是越戰後美國在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部署。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Minor Christopher)稱,這些戰艦會「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李登輝過世當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發表聲明,稱「在他12年的執政期間,李的大膽改革發揮了關鍵作用,將台灣轉型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民主燈塔。他鞏固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深遠友誼」。(BBC News中文)
李登輝過世當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發表聲明,稱「在他12年的執政期間,李的大膽改革發揮了關鍵作用,將台灣轉型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民主燈塔。他鞏固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深遠友誼」。(BBC News中文)

影響:這次台海危機或許推動華盛頓意識到它所面臨的「為別人打仗」的風險。為安撫中國政府,時任總統柯林頓1998年訪華期間在上海承諾「三不」: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美中台關係再次發生變化。

20多年過後的今天,有學者認為,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發的「台海危機」導致新的美中台三角關係成型。李登輝以台灣在亞洲完成民主化的成績單,將台灣重新推進國際外交舞台。

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re)國際學者馬里德(Richard McGregor)認為,台海飛彈危機之後,北京加深對美國的疑慮,認為若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為了台灣出兵。

亦有分析認為,在台灣海峽與美國航母戰艦群的會面,也讓北京意識到軍力落後美國太多。因此,中共軍事戰略開始轉向,軍事武器科技發展、特別是空軍以及航母的建造加速。

回顧20多年前美中台關係,觀察人士指出,在李登輝執政下,台灣的外交基調確定,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影響台灣日後總統的兩岸政策。特別是現任總統蔡英文,曾經是當年(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也就是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起草人之一。蔡英文重申的「維持現狀」主張,被評論者認為承接李登輝的外交核心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