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戰役、八二三砲戰、台海飛彈危機:半世紀來的三次「台海危機」,如何影響美中台關係

2020-08-27 14:10

? 人氣

第二次台海危機

(BBC News中文)
(BBC News中文)

時間: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戰事:「八二三砲戰」,大陸稱為「砲擊金門」。

金門,這個與福建廈門隔海相望的小島,曾經被台灣軍隊視為「反攻大陸的跳板」、抵抗解放軍的「海上長城」。1958年8月23日,中國解放軍各式火砲日夜不停的開火,金門島遭受軍事戰爭史上最密集的砲轟,單單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就受到47萬發砲彈轟擊。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現有領土中唯一受到共產黨軍隊猛烈攻擊的地方。

砲戰初期,解放軍集中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圍困金門。直到10月5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告台灣同胞書》,表示基於「人道立場」不再砲擊金門。此後,解放軍開始對金門「單打雙不打」,意即單數日打飛彈,雙數日停止。直到1979年大陸與美國建交,時任中共國防部長徐向前才宣佈正式停止對金門砲擊。

《炮擊金門》是在大陸廣泛流傳的一幅油畫。(BBC News中文)
《砲擊金門》是在大陸廣泛流傳的一幅油畫。(BBC News中文)

背景:美國同台灣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但條約的規定是協防台澎,金馬(金門、馬祖)不包括在內。對於金馬,美國國會決定授權美國總統臨時作決定。一種觀點是,中國想借「砲擊金門」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向美國表明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同時測試美國協防台灣外島的意向。中國史學界廣泛認可的一種說法是,砲擊金門不求殺傷和佔領,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

「八二三砲戰」發生後,美國沒有直接參戰,但是第七艦隊協助台灣軍隊突破封鎖,美國支持的大口徑巨砲也起到了扭轉戰況效果。美國空軍還從關島和日本向金門運送軍用和民用物資解危。

影響:金門砲戰既沒有讓蔣介石趁機反攻大陸,也沒有使毛澤東順勢解放台灣,一個原因是美國不希望戰火擴大。這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兵戎相見,對兩岸關係的走向、中美台三角互動有著決定性影響。此後,台海形勢由軍事對抗轉為冷戰性對峙,國共對抗的主要戰場轉移到國際政治舞台。

中國說,金門砲戰後,海峽兩岸領導人在一個中國的共同基礎上都調整了政策;台灣軍隊未從金門撤出,挫敗了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台灣流傳的一種觀點是,「八二三砲戰」後,武力反攻大陸幾無可能,台灣政府轉而積極促進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從這種意義上看,「八二三砲戰」是一場重要的「台灣保衛戰」,此後台海進入長期和平,維持兩岸分治,台灣才得以享受今日的民主與自由。

第三次台海危機

(BBC News中文)
(BBC News中文)

時間:1995年到1996年

戰事:又稱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台灣海峽飛彈危機。「戰事」共分2波。

1995年,李登輝以台灣總統身份首次訪美,北京方面做出強烈反應,在台灣海峽和台灣周圍試射飛彈、實彈演習,這是第一波。1996年3月台灣大選前,中國解放軍再次試射飛彈、演習,威懾台灣,這是第二波。彼時,美國派遣「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去台灣東北海域,隨即又從波斯灣調遣「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開往台灣東部海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