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身陷「匪區」 在港台人放眼「內地」

2017-07-12 18:30

? 人氣

1990年代香港已建立起亞洲金融中心地位。(新新聞資料照)

1990年代香港已建立起亞洲金融中心地位。(新新聞資料照)

台灣駐香港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曾問從金門來的客人,以前兩岸還處在軍事對峙狀態,台灣把金門叫做「前線」,現在的香港如果在當時應該叫什麼?客人們猜了各種答案沒猜著後,嚴重光公布了謎底:「香港是匪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港關係就是兩岸關係

台灣所有駐外機構中,只有駐香港與澳門兩地的代表處是歸陸委會管,因為這兩個外館是在「匪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管轄之下的特區。

因為兩岸「特殊」國與國或區與區關係,台灣駐港官方代表處比駐其他國家代表處更特殊,因為香港政府對台政策直接受制於北京。

「基本上,台港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幾位在香港的台灣人異口同聲告訴你,他們也會抱怨,蔡英文上台後,香港政府對台灣人的態度變冷淡了。馬英九執政時代,港府官員還會參加台僑、台商的活動,而這一年來則很少出席。除了香港官員,中國駐港代表處「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也是一樣,馬英九時代會派正級官員參加台商活動,如今多只派副手參加。

為什麼中聯辦會與香港台灣人接觸?中聯辦設有台灣事務部,它負責對台工作或說「統戰」。部長唐怡源熟悉台灣僑界,台灣駐港官員在各種社交場合不時會遇到唐怡源等中聯辦官員。中聯辦近年來對香港實質影響力甚至超過港府,各界無不「景仰」有如北京欽差般的中聯辦官員。當台灣代表在民間社交活動遇到他們,座位排序通常很難與之平起平坐,台灣代表也只能「客隨主便」地被委曲。

在香港的台灣人重視與中聯辦的關係,因為他們多是「立足香港,放眼大陸」,「內地」才是他們事業的重心。

最早來港台灣人,偷渡上岸

港澳台灣同鄉會前會長王茂林估計,在香港的台灣人約三萬到五萬人之間,加入同鄉會的大概有二千個家庭,其中很多第二代與台灣感情也淡了。來自台南的王茂林則珍視台灣情,還把小孩送回台灣當兵,「我覺得他是台灣人,應該回去當兵。」
來港近三十年的台商錢立祐說,目前在港台灣人主要可分幾個時期來港:

最早一波是一九六○年代,其中很多是偷渡來港工作。接著,六○年代末、七○年初香港輕工業起步,不少台灣技術人員應聘來港,其中很多是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畢業生。下一波台人赴港熱潮是八○年代末、九○年代初,中國對外經貿興起,台灣人來香港尋找在中國發展的機會。「我也是想把香港當跳板,沒想到在香港一待就這麼久。」錢立祐說。

之後一波台人赴港高潮則是在九七香港回歸前後。九○年代香港已建立起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許多台灣金融專業人才來此工作。隨著中國台商增加,愈來愈多台灣金融機構也來港設點。在港台籍金融專業人才,不論在本國或外商銀行工作,一開始多以台商為主要客戶,但逐漸把目標轉向有錢的中國客人。一些台籍私人銀行家(private banker)手上就掌握不少名號響叮噹的中國大富豪客戶。

而近年,則有愈來愈多台灣學生到香港念大學或研究所。

台人單打獨鬥,藍還是大於綠

台灣人在香港多單打獨鬥,並未像福建幫、江浙幫形成一股勢力。不管先來後到,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提升,長居香港的台灣人都得重視「中國因素」,多希望兩岸關係平順點,畢竟他們是放眼中國大陸。在香港的台灣金融分支機構亦然,盼能多放款給中資企業,但台灣金融監理機構對中資投放款的風險管控,讓他們覺得綁手綁腳。

錢立祐原本是想把香港當跳板,沒想到一待就近30年。(郭宏治攝)
錢立祐原本是想把香港當跳板,沒想到一待就近30年。(郭宏治攝)

「在香港的台灣人社團,藍還是大於綠。」錢立祐分析道。他的公司早年以推出「好易通」電子辭典聞名,之後公司被台灣英業達收購。早年曾因在中國的工廠報關問題,被地方政府關了約半年,後來在當時英業達老闆溫世仁營救下才脫險。雖然有這段驚險的中國經歷,錢立祐還是支持「一個中國」。他描述自己曾向唐怡源說:「我認同中國大陸,但還是以台灣優先,還是愛台灣。」搞統戰的唐怡源則很快地回應說:「錢先生你講得很好,愛鄉就是愛國。」


台灣人與中聯辦互動多,相對的與香港政府的互動,及對香港本地的政治參與少。「在香港的台灣人是在人家屋簷下,介入政治的空間小。台灣人沒有特別支持某位議員,和建制派、民主派都沒有什麼來往。」來香港近四十年的林添茂指出。

七十三歲的林添茂被台僑們視為「實力派」企業家,他發跡過程也與多數台商迥異。台北工專畢業、原本在台化工作的林添茂,一九六八年應聘來港擔任紡織工廠技師。工作幾年存了一萬港幣後自行創業,之後在七三年香港股災之後入市賺得第一桶金。他從日本進口名藥「救心」、魚肝油,一開始客源以台灣來港買水貨的跑單幫客為主,後來成功深入香港本地市場,如今中國遊客與中國市場愈見重要。

林添茂藉「愛心獎」切入中港社會

林添茂與另一位日籍台人、亞洲聯合財務(UAF)董事總經理張炳煌(日名原彰弘)被視為早期來港、在本地商界最成功的兩位台灣人。從事消金小額放貸的UAF,目前屬新鴻基集團旗下。

雖強調不涉政治,林添茂卻找到一個對香港、甚至中國大陸發揮影響力的做法。「海峽兩岸三地的互動最主要是經濟,我們台灣人要融入香港與內地就要多做一些公益,這是最快融入也最沒有爭議性。」他在六十歲時成立了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之後每年頒發「愛心獎」給兩岸三地對社會慈善事業有貢獻的人。

林添茂說愛心獎「要把台灣人的愛心散播在祖國美麗的山河大地」,現在每年頒給六位得獎人,中國大陸占三位。獎金從最初五萬港幣如今已達十萬美元,去年得獎者之一是台塑集團王文淵。為什麼拿十萬美元送給大富豪?林添茂說,台塑在中國建了四千多所幼稚園,他要表揚愛心企業家,「鼓勵資本家做善事」,因為他們會更有規模與效率地行善。

錢立祐(左)與林添茂(右)都熱心公益,也與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唐怡源(中)熟識。(翻攝自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臉書)
錢立祐(左)與林添茂(右)都熱心公益,也與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唐怡源(中)熟識。(翻攝自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臉書)

愛心獎的確做到讓中、港官方埋單。中國人大常委、港府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是愛心獎評審,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擔任政務司長時也出席頒獎典禮。中聯辦也支持愛心獎,今年將舉行的第十二屆頒獎典禮,「中聯辦幫助我們找鳳凰衛視合作,也幫忙我們獲准在內地用網路發起眾籌募集獎金。」林添茂頗得意地說。

即使重視與中國關係,在港台灣人對大陸新移民還是保持距離。一位在港資深台商坦承,他的公司近年都不聘中國新移民,因為「價值觀念還是不一樣」。他說:「新移民會把大陸的習慣帶進來。五、六歲就來香港的還好,二十幾歲才過來的就盡量不要用;香港人就比較守法,你和他簽一些條款還是有約束力。」

殖民者的法治保障台商事業

「香港很重要的優勢還是英國留下來的法治。」長居香港、在中國從事內地航運的台商張烱明說。台灣人選擇長居香港一個重要原因是:法治環境能保障他們的事業。錢立祐對香港心存感激,他說:「香港是很功利的,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果你要達到什麼目標,它可以在最短時間讓你成功,或讓你知道能不能成功。你行,就上;不行,就是不行。」到底有多快可以讓你成功?王茂林提了一個比喻:「香港可以早上想到一個主意,中午可以去註冊一家公司,一塊錢就可以註冊,晚上就可以開始做生意,明天就賺錢了。」

身陷「匪區」、放眼「內地」,卻倚賴前殖民者留下的制度保障其事業。在拓展事業版圖上,母國台灣能提供他們的幫助卻及不上中國駐港機構。這是多數台灣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處境。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郭宏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