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觀點:誰養大了張亞中?

2017-07-13 07:10

? 人氣

因為有管道,所以陸委會很快地也讓國臺辦理解我們的想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一開始說台北會談是學術性活動,結果大陸要來的軍與官比學者多。真相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表明?

二、兩岸交手講對等,如果臺灣也在大陸搭講臺,臺灣官員與軍方為主角,不讓大陸官員上臺,大陸可能同意嗎?

三、明明就是國臺辦要的,國臺辦找人辦的活動,為何不先打個招呼呢?如果陸委會有一大團官員訪陸,一定會通知國臺辦的,不可能跳過國臺辦。陸委會與國臺辦間正逐步建立互信的基礎,陸委會感謝國臺辦直接表達了關切。

後來,6月27日張亞中公開聲明取消活動。張亞中發出「陸委會杯葛兩岸就核心問題進行互動始末」說帖。他強調,陸委會反對會談議題中出現「認同」與「互信」等文字,認為已經踩到政府紅線,希望他能做調整,而他因為無法接受更改活動名稱的要求,所以取消活動。

張亞中不止對輿論發聲,也向政府的國安智庫與國安單位抱怨,因此當時臺灣方面頗有多股力量為張亞中抱屈,認為陸委會反對兩岸談認同與互信。這誤解很深。位於總統府內的某單位就有長官來電罵陸委會,質疑陸委會為何要擋國臺辦官員,讓大陸方面非常生氣,讓國安單位對張亞中也很不好意思。類似的質疑,也有大陸官員給了臺灣某智庫一份口氣不太好的文字表達不滿。對於這份文字,當時任職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的高輝教授,他妙語解頤:「就跟大陸回說,事先都沒溝通,當然就出事。」幫陸委會的不只高教授一人,也有政府高層直言:「豈可容許北京代理人在臺如此做事。」海基會高層也認為不妥。但是整體算起來,國民黨政府中,幫張亞中的頗有幾位,共產黨更是為張撐腰。有人撐腰,所以張亞中當時對國安單位同仁的抱怨不僅僅是抱怨,簡直有訓令的味道,甚至讓某些國安官員覺得對張抱歉。這樣的政治生態讓部分陸委會同仁異常警惕:兩岸間管道眾多,做為管道不應該只是當大陸的傳聲筒傳達訊息,而應該有辨別訊息、篩選訊息的能力,還要能站在政府政策立場,把對方的說法打回去。當時我在工作筆記上寫了「無法精準瞭解臺灣草根民眾感情的某國安單位,容易成為老共成功施壓我政府高層的管道。」以後老共有事情跟陸委會講不通,柿子挑軟的吃,就透過國安單位施壓就好了。

張亞中就是這樣被少數國民黨要員、以及共產黨養大的。共產黨賦予張的重任不只一件,2009年9月他與大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合辦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2010年4月再與社科院台灣研究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在佛光山日本本栖寺合辦本栖會,2011年1月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南天寺舉辦南天會談,這些會談從大陸的立場來看,都有二軌對話的意涵在,都是大陸官方智庫賦予張亞中重任。2016大選,大陸終於認識到張亞中的一中同表所闖出的禍,活該。當年支持張亞中的國民黨要員呢?是天真?還是委曲求全?

穿梭兩岸者,在產官學領域,還有多少張亞中?大陸喜歡挑與他們情投意合,會順著他們意旨辦事的人,稱之為「有互信基礎」。這些人在臺灣民眾眼中又是怎樣的一副德行,到底有多高的民意支持度,這才是大陸該注意的。檢討張亞中案,目的不只是要點出大陸方面所託非人,而要提醒,如同賴幸媛當主委時常說的:「兩岸偶而鬥鬥嘴是健康的。」互信是在碰撞磨合中逐漸累積的,兩岸雙方硬要擺出一副互信無礙、順暢無阻的樣子,反而與事實不符,臺灣人民愈看愈怕。國共之間,也是如此。一軌也好,二軌也罷,談完了,回過頭來還是要面對基層民意。兩岸的前途,不是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想出個高明創見就可決定,終究還是得經過一個由下往上,匯聚民意的過程。國民黨政府曾講:臺灣的未來由兩千三百萬人民來決定,這句話應該多講。

*作者曾任職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施威全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