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乃靜觀點:偏鄉是108課綱多元選修課程的罩門

2020-08-26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多元選修更面臨現有師資結構的問題;108課綱必修減少,選修大量增加,導致學校要求科任老師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以滿足必要的基本鐘點。圖為國民黨立委2019年主張為落實108多元選修課綱精神,要增置高中職教師員額至3人。(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多元選修更面臨現有師資結構的問題;108課綱必修減少,選修大量增加,導致學校要求科任老師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以滿足必要的基本鐘點。圖為國民黨立委2019年主張為落實108多元選修課綱精神,要增置高中職教師員額至3人。(資料照,顏麟宇攝)

108課綱規定,普高學生在三年應修的180學分之中,54-58 學分為選修課程,其中多元選修課程至少要修習6學分。多元選修課程的目的,在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學校也依此發展自己的特色。植基於此,學校應依學生興趣、性向、能力或需求開設課程內容,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涯試探等各類課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新聞報導指出,前導高中違反新課綱,把多元選修課、彈性課程,強制配給主科老師加課趕進度;甚至有學校「假選修之名」,實際上未開放學生選課、跑班;或是設計兩套課表,一份專門用來應付官方檢核。教育部對此祭出針對前導高中,除名、取消補助經費等辦法。

除此之外,有人擔心偏鄉學校,因師資不足,無法開出足夠的多元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需求。其實不只是偏鄉學校,多元選修更面臨現有師資結構的問題;108課綱必修減少,選修大量增加,導致學校要求科任老師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以滿足必要的基本鐘點。筆者任教於南部高中的親友指出,學校要求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和藝能等科要各有三位老師,加資訊科一位等十九位老師開設多元選修課,加上二門外語課,共開設二十一門多元選修課程。雖然符合教育部開設課程數的規定,然而老師面臨的問題卻是:老師除了主科目外,又要教授多元選修課程,備課壓力大,常感時間不足。另外,課程內容是否合適,又是另一個問題。學校雖然有課程發展委員會,其中也有家長和學生代表,但委員沒有專業背景,又如何審查老師自編的課程呢?

台北市立大直高中108學年度社會組所開設之多元課程。(取自大直高中官網)
台北市立大直高中108學年度社會組所開設之多元課程。(取自大直高中官網)

學生是否能選到符合自己興趣的課程,達到探索「興趣」的目的,又是另一個問題。以北部某一明星學校為例,108 學年度第2 學期高一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有三十門,學生只能依志願選修一門。如果選不到和自己的興趣或和未來想唸的系所相關,又必須製作學習歷程,常因製作的不夠精美,被學校老師退件,學生也覺得苦不堪言。學生的壓力,似乎並沒有因為108課綱的改革而減少。

另外,仍有學校在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註明對應的學群,供學生參考。只是對應的關連性令人質疑,例如「電影配樂」課程對應的學群有「藝術、社會心理、大眾傳播、文史哲、教育」;由另個角度看,大眾傳播學群對應的多元選修課則有「法語入門、英語驚奇短篇故事、電影配樂、東南亞服務學習與行動方案」等課。這些課程真的是大眾傳播相關學系重視的核心素養嗎?這些課程真能啟發學生對傳播的興趣和熱情嗎?

原本大學各學系在審查個人申請資料時,會參考學習歷程中選修課程對應的學群。後來因為家長擔心,若高中開不成對應大學學群的選修課,或學生修不到選修課程,可能對學生不公平,教育部最後將這個規定取消,留下部定必修、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紀錄及所屬的領域,以讓高中多元選修課與大學申請脫勾。

其實,當前的有些作法,與108課綱讓學生探索興趣、啟發學習動機和熱情有所違背。例如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提供學生查詢參採各類入學資料的學校、校系。其中筆者最驚訝的是「依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內容查詢」,學生可以查到參採修課紀錄、學習總成績、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包括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活動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服務學習經驗、競賽表現、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檢定證照、特殊優良表現證明)、學習歷程自述(高中學習歷程反思、就讀動機、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其他。該系統功能雖名為「依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內容查詢」,實則也發揮了升學決定學習歷程的功能。

升學主導學習歷程的案例,筆者最近就碰到。一位親戚的小孩就讀中部某高中一年級,端午節筆者返鄉,提議一起出遊,她百般的不願意。我和先生鼓吹說,旅行的經驗可以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她才同意前往。一到奮起湖,她又開始不開心,原因是老師說「學習歷程要與未來的系所相關」。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想讀牙醫系,她覺得奮起湖的旅遊經驗和牙醫系無關。後來,我們告訴她,其實阿里山的原住民因為愛吃檳榔,有口腔保健衛生的問題,也許可以探討這個議題。此時,她才露出笑容。

回家後她又面臨學習歷程不知該如何寫的困境。還好,她的母親是國小老師,具備碩士學歷,了解研究的過程和論文寫作的方式,在母親的指導下,最後終於完成了一篇學習歷程。這讓筆者反思到,親戚的小孩程度不差,唸的是中部不錯的高中,面對學習歷程的書寫,都有如此的困難,最後在高學歷的母親指導下,才能完成。那麼偏鄉的孩子呢?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呢?單親家庭的孩子呢? 筆者不禁開始擔心學習歷程更不利偏鄉孩子的這種說法,可能是真的。

筆者在大學執教多年,常看到大學生上了大學仍不清楚自己的興趣何在,其實很期待多元選修課程的理念能真正的落實。現在,學生有探索自己興趣的機會,如果高中端能擺脫升學為主的思維,解決師資問題,多元選修課程原本的理念仍有機會達到。

解決之道,筆者認為高中端不妨與周遭的大學合作,由大學教師協助開設多元選修課程,同時引導學生撰寫該課程的學習歷程。以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課程為例,它是傳播學群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大學傳播或圖書資訊相關系所也有足夠的師資可以開課,這些老師一定樂意與高中生分享專業;少子化危機下,大學正可利用這種合作,創造招生的機會。另者,高中教師也可以一同學習,達到高中培育多元選修師資的目標,不是一舉兩得嗎?

*作者為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