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眼盧安達 種族大屠殺20周年

2014-04-07 23:38

? 人氣

盧安達大屠殺紀念館中陳列著大量受難者頭骨(取自wikipedia)

盧安達大屠殺紀念館中陳列著大量受難者頭骨(取自wikipedia)

1994年,中非國家盧安達爆發了近代人類史上最瘋狂、最殘酷的災難。盧安達國內的胡圖族(Hutu)對圖西族(Tutsis)發動種族大屠殺,鄰人起而相殘,100個晝夜,約有80萬人命喪黃泉。當時的國際社會卻漠視整起事件,各國淪為沉默的幫兇。如今大屠殺已屆滿20年,屠殺的陰影依舊在,21世紀的盧安達值得世人再看一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後位於薩伊的盧安達難民營)

仇恨的輪迴

這場大屠殺的悲劇性質,並不只在於死亡人數的計算統計,而在於這場衝突的必然性與宿命性。二戰後盧安達由比利時託管,比利時當局選擇皮膚顏色較淺、鼻樑較高、鼻翼較窄的的族人做為統治階級,再將階級形塑成種族概念。受到比利時人擇選的圖西族佔有了絕大多數的財產,人數較多的胡圖族卻成了刀俎之肉。

比利時統治者的人種分類,造就了胡圖族及圖西族之間的無謂的歧異,分裂與衝突必然發生。1962年胡圖族推翻圖西族政權,並在3年後成立盧安達共和國,積怨已久的胡圖族開始屠殺圖西族,數十萬的圖西族流亡至鄰國,仇恨的輪迴開始啟動。遭驅逐的圖西族組成「盧安達愛國陣線」(RPF),並於1990年開始對胡圖人政權發動攻擊,直到1993年雙方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才收起槍管。

殺鄰殺友殺妻

1994年4月6日一架載有盧安達總統哈比亞利馬納(Juvenal Habyarimana)及蒲隆地總統恩塔里亞米拉(Cyprien Ntarymira)的飛機遭擊毀,機上人員全數遇難。胡圖族極端分子指控這場空難是盧安達愛國陣線所為,並組織群眾準備展開大屠殺。圖西族則稱胡圖族惡意栽贓,遂行種族清洗之慾。

電影《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中,胡圖族極端分子在全國廣播中喊出「砍倒高樹」的口號,高樹一詞指的便是過去比利時統治下的圖西族菁英。仇恨滋長蔓延,當時許多胡圖族紛紛拿起刀械,往鄰人、朋友,甚至是妻子的身上砍去,凡是身分證上打印著「圖西」字樣者,全都陷入這場瘋狂的殺戮中。上千名圖西婦女被押走,成為民兵組織的性奴,瘋狂濫交散布了愛滋病病毒,至今許多盧安達婦女及子嗣都深受此病折磨。

(《盧安達飯店》電影海報)

同情、怯懦、殺戮

國際通訊社《路透》在大屠殺20周年時訪談了一名曾參與屠殺的男子卡茲柏威默(Frederick Kazibwemo),言談中可以看到怯懦如何發展為非理性的殺戮行動,那種我們曾在納粹屠殺歷史中曾見識過的怯懦。

「那一天,我的圖西族鄰居帶著她的4個孩子躲進我家。」

「隔天我接到當局的電話,『你為何藏匿圖西族?你應該幹掉她們。』」

「於是我告訴我的圖西族鄰居,如果我繼續窩藏你們,我會遭受懲罰的。」

「孩子的母親說道:即使我難逃一死,我懇求你,讓我的孩子阿賴活下去。」

「雖然我害怕,不過我還是接受了請求,因為她們是我最親愛的鄰居呀。」

「我看著她們被處死。然後返家告訴阿賴,你家人全死了。阿賴顯得傷痛。」

「從那天開始,我加入殺人的行列。殺人時我沒有一點遲疑,因為政府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該做的事。」

「當你殺紅了眼,你根本不會有什麼感覺。你就是一頭野獸。」

(盧安達大屠殺紀錄片)

當一個國家陷入瘋狂 整個世界閉上眼

1994年7月,盧安達愛國陣線與烏干達部隊反攻進入首都吉加利(Kigali),終結了這場為期100天的恐怖屠殺。這100天內,國際社會全無積極具體的行動,美國因為先前受索馬利亞的挫敗影響,對盧安達大屠殺選擇緘默。與胡圖族政權友好的法國當時雖派遣軍隊進入盧安達,但只是開闢了一小塊「安全區」,對於胡圖族的瘋狂殺戮卻不動聲色。

電影《盧安達飯店》的海報上寫道:「當一個國家陷入瘋狂,整個世界閉上眼,有一個男人敞開了雙臂。」電影直述了男主角保羅(Paul Rusesabagina)保護圖西族的勇敢形象,側寫了國際社會麻木不仁的不作為。

盧安達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近日接受法國雜誌《非洲青年》(Jeune Afrique)訪談時表示,法國政府當年協助胡圖族大屠殺的準備工作,且法軍當時與胡圖人一搭一唱,遮掩了血腥殺戮的真相。法國外交部對於卡加梅的說法大為反彈,並宣布取消出席盧安達大屠殺20周年紀念會,以示抗議。

以行動終結殺戮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5日飛抵中非共和國,這個正逢動盪、屠殺頻傳的中非國家。潘基文在演說中表示,「20年前國際社會棄盧安達人民於不顧…...如今國際社會則是戰戰兢兢地處理中非共和國的問題,唯恐做得不夠。」仇恨仍是中非這塊土地的基調,世人應當再看一眼盧安達。

(盧安達大屠殺紀念會場上,一名女童模仿攝影師模樣擺出俏皮姿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