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大會展現多元包容!華郵:拜登找到入主白宮的「致勝法寶」

2020-08-22 13:26

? 人氣

小羅斯福的新政聯盟(New Deal Coalition)動員了美國多元社會階層,窮人、勞工團體、少數族裔、城市白領階級,還有南方支持種族隔離的白人以及北方自由主義者,成功將美國從戰後大蕭條的泥淖中拯救出來,保護少數與貧困族群的經濟政策,吸引了不同派別的支持者,自美國內戰以來一直堅定支持共和黨的非裔美國人也逐漸轉向支持民主黨,民主黨也在國會翻身變成多數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共和黨也曾藉由「大帳篷」致勝。1980年代,保守派的時任共和黨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民主黨失去民心之際,強力宣傳自己曾為民主黨人,也相當尊重勞工階級,雷根所提出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奪走了原先為民主黨支持者的白人藍領工人階級及農民選票。

1987年,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中程飛彈條約》成為冷戰和解里程碑。(AP)
1987年,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中程飛彈條約》成為冷戰和解里程碑。(AP)

找回兼容並蓄、協商民主的良好傳統

左派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奧卡西歐─寇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曾被問到,如果溫和派的拜登變成總統,那麼她會選擇支持或反對?奧卡西歐─寇特茲回應:「如果是在任何其他國家,我跟拜登絕不可能同屬於一個政黨。」她這番話凸顯了美國的不同,在幅員遼闊的美國,每個地區的地理、經濟、歷史、文化都千差萬別,每位人民的想法都不同,龐大政黨不可能剛好吸收全部想法一致的黨員。

《華郵》指出,對於激進的意識形態支持者來說,去支持一個與自己黨籍相同、意識形態立場不同的人,是不可能的事,但在大國政治場域中,政治人物需要妥協與協商,若欲將想法轉化為行動,就必須應對政治現實,尋找夥伴、建立聯盟,才可能實踐持久的政治變革。桑德斯即是著名的激進例子,作為影響力龐大的左派人士,他30多年的國會生涯當中,領導倡議的所有法案當中,竟僅有7條法案通過。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內初選參選人,拜登(Joe Biden,左)與桑德斯(Bernie Sanders)(AP)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內初選參選人,拜登(Joe Biden,左)與桑德斯(Bernie Sanders)(AP)

「大帳篷」策略可能具有更強大的優點,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思想多元團隊的工作成效優於思想一致的團隊。《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思想一致的團隊當中,成員個人偏見沒有辦法受到辯論與矯正,可能導致團隊做出愚蠢、錯誤的結論。

去年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學者召集523名選民,領導他們在成員看法分歧的小組中進行討論;幾天後,自由派和保守派選民都大幅改變了原本看法,認為美國民主「運轉做良好」的參與者比例從30%翻倍漲到60%。《華郵》表示:「如果民主黨人繼續擁護協商民主,他們將有機會進行持久的政策變革,也許更重要的是,可以治愈美國支離破碎的民主文化。」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20日正式接受民主黨總統提名。(AP)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20日正式接受民主黨總統提名。(AP)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