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杰觀點:民國是資產或包袱?藍營的危機與重生

2017-07-11 07:10

? 人氣

此處或許會有理想主義者認為,沿用1912年的中華民國身分與台灣的政治現實距離遙遠,何不訴諸在地民眾的民主實踐來重新創造法理身分,不僅符合民族自決的普世價值,民主成就亦將能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然而台巴斷交的現實,卻再度彰顯上述「民主承認論」的脆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坦言之,國際條約與規範從未言明「民族」的定義與「承認」的義務,國際關係史更從未肯定在地「民主」實踐與國際承認的必然關連。更不用說諸多實例皆證明相關大國的共識及妥協,方是現實政治下准或否的真實要件。聯合國體系仍奉行二次大戰遺存至今的「大國一致」之慣例及原則,便是明證。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以來,民主的身份廣受肯定,法理身份雖遭受北京打壓,但仍能在各項實質領域與各國交往。中華民國的國號及國旗雖在諸多國際場合飽受委屈,但中華民國護照卻普獲各國海關的歡迎。可見自1912年肇建以來的「中華民國」國家身份與地位,仍在艱苦而不墜、正當且合理地護衛著她的國民。捨「近」求「遠」地創建新的法理身份,將命運完全抵押在毫無信用的「民主承認論」、罔顧國際現勢,恐怕才是最天真,卻最不負責任的主張。

突破分而不能離、偏而不能安的窘境

顯然,綠營的兩岸路線已使台灣更加陷入「分而不能離、偏而不能安」的窘境,那麼在野陣營未來應如何重新挪移並主導兩岸論述的座標,突破此一困境?

首先,前文已闡明民國與台灣相互依存的事實與現實!而且台澎金馬所倚靠且繼受的民國,只能是於大陸肇建而延續至今的「中華民國」。因此,對內應努力還原及橋接中華民國自大陸繼而在台灣延續的法理、史觀及國際人格,並維繫由中華民國全體公民來決定中華民國未來的憲法立場。對北京,則應強調中華民國體制及其憲法在連結兩岸的紐帶作用無可取代。否則對岸為何從未停止追求對中華民國國際人格的完全繼承,卻又反對台灣放棄現有以「中華國家地位」為基礎的法人地位轉而尋求獨立的國際人格?甚者,大陸紀念七七抗戰80周年所歌頌的抗日主導力量,恰是依然在台澎金馬續存的中華民國政府。執此,大陸對兩岸局勢其實亦有一個難答但須答的考題:民國是兩岸和平發展、黏合人心的資產還是包袱?如何在政治上加以定位?

郝柏村在南京參加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研討會。(中新社)
蔡政府對「抗日戰爭」無知無覺。圖為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南京參加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研討會。(中新社)

其次,強調兩岸主權宣示重合與兩岸的分立分治,都是兩岸的政治現狀和事實。尤其是以近來的外交挫折為例,還原及識別執政黨對兩岸「法理一邊一國」與「現狀分立分治」的混淆,並凸顯創設「台灣國家地位」的虛假性與不可及。社會各界應體認到,臺灣在兩岸主權宣示是否重疊的立場上無法模糊,因這是台灣維持現狀發展的護身符。但兩岸主權行使如何復合的選擇卻可模糊,因兩岸未來如何融合並非當下就須抉擇。執政黨迴避兩岸主權宣示重疊的現狀,已導致兩岸緊張,並對百姓生計造成危害。現行憲法中蘊含的兩岸主權重合之定位,對今後兩岸和平往來、台灣政經發展及全體台灣民眾個人的生計職涯、身家安全維護實至關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