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風雲劇變中滄海之一栗—老兵劉錫輝史詩般的人生

2020-08-23 07:00

? 人氣

郝柏村視察天弓飛彈糸統模擬室,劉錫輝在側。(圖由作者提供)

郝柏村視察天弓飛彈糸統模擬室,劉錫輝在側。(圖由作者提供)

1949年 9月,十七歲的懵懂少年劉錫輝目睹父親被途經他廣東老家的國軍無端槍殺,驚駭悲慟至心神喪失的他,十天後竟被另一批國軍抓伕帶走。10月24日他隨軍登陸金門,沒穿軍服還不會放槍就上了古寧頭戰場成為倖存者。1958年,他又參與八二三砲戰險些喪命。後來他棄武從文,任職中科院參與天弓飛彈等研發計劃,榮獲雲麾勳章。如今89歲的他,為他父親劉展文的冤死投訴無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讀了我的《不容青史盡成灰,一頁美中博弈下的金門滄桑史》,文中提到胡璉是繼唐代陳淵開拓金門被尊為「開浯恩主」後,第二位被金門人感念的恩主公。退役上校劉錫輝先生到我的臉書留言訴說他的不幸遭遇,因而跟我結緣。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歷時65天的徐蚌會戰,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黃維第十二兵團奉命馳援被共軍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圍困於江蘇邳縣碾莊的黃百韜第七兵團,但被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攔阻包圍於安徽宿縣西南方的雙堆集。

胡璉奉蔣中正命搭小飛機降落雙堆集協助指揮作戰,但仍無法抵擋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的猛烈攻擊,血戰23天後,黃維和胡璉於12月15日分乘兩輛坦克突圍,結果黃維的坦克卡在戰壕裡被俘。胡璉的坦克被手榴彈擊中,雖身中32片碎片負傷,但仍忍痛突圍而出。雙堆集之役,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全軍被殲滅,傷亡及被俘十一餘萬人。

胡璉重建第十二兵團

胡璉突圍到蚌埠後,設收容站收容突圍歸來的官兵兩千餘人。1949年2月,胡璉被任命為第二編練司令,在解放軍的追擊下繼續徵兵編練。到5月,在駐地江西上饒已有五萬餘人之眾,胡璉受命重建第十二兵團,並任司令。

回顧1948年12月徐蚌會戰後期國共內戰的事態發展,蔣中正嫡系的國軍五大主力已全軍覆沒,僅與李宗仁並稱「李白」的白崇禧,在華中握有自家桂系三個兵團和宋希濂兵團等約二十萬人,尚稱完整。

此時李宗仁為副總統,再加上蔣中正於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押錯邊,杜魯門當選連任後,隨著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美國棄蔣,以李宗仁取而代之的抬面下動作未曾間斷。此時的「小諸葛」白崇禧未嘗不會有逼蔣下台,與共黨劃江而治建立南北朝格局的打算。

蔣中正於1949年1月21日在內外壓力下被迫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下野前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為敗退台灣預做部署。蔣雖下野,但仍以國民黨總裁身分繼續調兵遣將。李白與蔣的戰略目標不同,以致蔣的黃埔嫡系部隊與白統領的桂系等雜牌軍各自為戰,更讓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南推。

2017-03-27-蔣介石與陳誠-取自人民網
蔣介石與陳誠。(取自人民網)

4月22日解放軍渡過長江,到5月初,已入浙西、贛東一帶,此時國防部與白崇禧同時致電胡璉,若上饒不守,可撤往贛江上游地區,偕同華中區友軍據險防守,以阻止解放軍西入贛南、南下粵東,國防部並通令胡璉兵團,著撥歸白崇禧指揮。

然蔣中正也召見胡璉前往高雄鳳山,指示應以綏靖閩粵邊區,轉進潮汕,保衛臺灣為任務,並令胡璉歸陳誠指揮。胡璉曾任第十一師師長和第十八軍軍長,是陳誠土木系舊部,與桂系的白崇禧素無淵源,自然決定聽令於陳誠。胡璉這一抉擇,不但促成兩岸分治至今的格局,同時也影響了劉錫輝的一生…。

劉錫輝被抓伕來到金門

胡璉決心轉進台灣後,兵分兩路從江西瑞金出發。第十八軍高魁元部入閩西,第六十七軍劉廉一部進粵東,已開赴台灣整補的第十一師劉鼎漢部自汕頭登陸搶通至豐順的公路,三路大軍於7月上旬在豐順會師。閩粵贛邊區,以及潮汕地區,乃俱入胡璉手中,為保衛台灣預做準備。1949年10月,金門古寧頭大戰前夕,胡璉重建的第十二兵團已編練成十萬大軍,大部分是新兵。

根據胡璉自撰的《泛述古寧頭之戰》所述:(重建第十二兵團)編練之初,國防部對於兵源補充計畫,為浙、閩兩省各徵新兵三萬人,江西一萬五千人。僅江西省主席方天給予協助,依照所擬計畫仿唐代府兵制方式徵兵,浙、閩兩省主席均表示愛莫能助,因此短短數月聚成十萬大軍,除徵兵外,恐也有一路捉伕抓兵而來者。

1949年8月15日,陳誠出任東南軍政長官,任務是全力保衛臺灣,此時臺灣海峽與廣州同時告急,陳誠與薛岳皆向胡璉調兵,胡璉審時度勢,決定渡海馳援金門。兵團撤離大陸前,以搶救青年為名,在粵東和潮汕地區全面展開捉伕抓丁。筆者早年在金門也曾聽長輩說過,很多「汕頭兵仔」是高、初中學生整校被帶來,「囝仔兵」在古寧頭大戰和後來的砲戰中死傷慘重,非常可憐!

2017年,我成大土木系吳華興同學從美國回台參加同學會時,告訴我他父親在1949年撤離大陸前,是豐順縣縣長兼自衛隊隊長,與駐守豐順縣城的胡璉部隊李光前團長共禦共軍,因此成為好友。當時胡璉兵團的其他部隊過境,到處捉伕,李光前曾幫他父親追回一些親友。後來李光前轉戰金門,在古寧頭戰役陣亡。戰後,被西埔頭村民尊為守護神,在他陣亡處興建「李光前將軍廟」供奉,現香火非常鼎盛,已成為金門的一處觀光景點。吳華興知道我是金門人,所以特別跟我提他父親與李光前將軍的淵源。

劉錫輝的老家在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石塘村,位於豐順縣西南方,同屬大梅州地區。1949年他十七歲那年,大約9月7日前後,國軍胡璉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第一一八師李樹蘭部,扛著「洪都支隊」大旗經過他家鄉,在他家門前池塘丟擲手榴彈炸魚時,他父親出面干涉,竟慘遭當場槍殺。當時劉錫輝在外婆家躲避抓壯丁,回家後目睹家中飛來橫禍,驚嚇悲憤欲絕!

劉錫輝與母親草草收埋父親後,9月17日,又有另一批扛著「武夷支隊」大旗的國軍第十八軍第十四師羅錫疇部經過他家,不由分說地就把走避不及的劉錫輝和他的四個堂叔全部強押帶走,同樣遭遇的約有三百人,在興寧縣立水口中學集結。為防止脫逃,當晚以「興華客運」車隊載至湯坑地區放下,再走路到揭陽地區,編成「新兵大隊」進行初步訓練。隨著部隊撤退,只見穿著各形各色民衣的「新兵大隊」,身揹米袋條,腰繫自用衣物和碗筷,由老兵押著,一路走走停停,往潮州、汕頭移動,企圖逃走者,抓回後被當眾用槍托或扁擔毆打,以儆效尤。到汕頭後,被集中關押於碼頭上某處暗無天日的倉庫內。

劉錫輝是第十四師羅錫疇部第41團團長廖先鴻抓來的新兵,而李光前為該師第42團團長,到汕頭後皆編隸於第十九軍劉雲瀚部。10月19日,第十九軍在汕頭登船,除了少數高階幹部外,誰也不知道要駛向何方?

船團先航向舟山,於台灣海峽發電報佯裝請求撤退台灣,實際上是轉向金門。10月下旬的台灣海峽受東北季風影響海象不佳,劉錫輝等抓丁從未出過洋,暈船嘔吐至腹中空無一物,到最後連膽汁都吐出來,癱軟在甲板上無法坐站,周遭嘔吐穢物及屎尿四溢,到處瀰漫著令人作噁的空氣,就算要勉強進食,也是吃什麼就吐什麼,在船上期間完全無法進食。

在海上顛簸數日後,24日晚登陸才知所到之地為金門,並且聽到遠處砲聲隆隆。此時,解放軍正在砲擊金門,24日深夜解放軍摸黑渡海攻擊金門,25日凌晨搶攤登陸金門嚨口至古寧頭間之海岸。

新兵劉錫輝還不會放槍就上了古寧頭戰場

劉錫輝等新兵下船時,身上仍穿著從老家一路穿來未曾換洗過的民服,經數日海上顛簸折磨,更是狼狽不堪!已移駐金門的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看到後責備說:「形同乞丐,怎麼可以臨陣作戰?」部隊下船後,炊事兵在沙灘上埋鍋造飯,每人分到一碗稀飯,稍為恢復體力後行軍到附近民房,劉錫輝等在一處屋簷下合衣而躺,到半夜忽然聽到槍砲聲大作,但因虛脫無力仍舊昏睡不醒。

次日部隊開赴戰場,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因害怕而臨陣退卻,第42團李光前團長為鼓勵士氣帶頭衝鋒,隨即中彈身亡!劉錫輝所在的第41團因團長廖先鴻通訊失聯,僥倖躲過接戰。

解放軍因渡海的船隻擱淺在退潮後的海灘上全部被炸毀,後援部隊不繼,到27日上午,登島部隊全部被殲,戰役結束。一個月前父親才遭槍殺的劉錫輝,戰後奉命清理戰場,看到遍地都是殘破不堪的屍體,再次驚駭恐懼得難以言喻!

古寧頭大捷,讓風雨飄搖中的國民黨政權轉危為安。大戰前夕,敗退到金門的李良榮兵團僅弱旅兩萬,該兵團非蔣的嫡系部隊,武器裝備不全,官兵人人頭戴一斗笠,因此被民眾稱為「斗笠軍」。若非解放軍輕敵,及胡璉兵團適時渡海馳援,金門勢必不守。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認為,以誠意謀求兩岸的和諧共存,追求台海的永續和平,才是紀念「古寧頭戰役」最重要的意義。(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古寧頭戰役讓風雨飄搖中的國民黨政權轉危為安。(資料照,高雄市政府提供)

金門恩主公背後的無償兵工

戰後第十二兵團接掌金門防務,胡璉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戰前金門約有民眾三萬七千餘人,戰後湧進十萬大軍,佔用民房徵用農地,軍民之間矛盾尖銳。之後胡璉以無償的兵工為金門造林、挖水塘築水庫、修築道路;著令各部隊利用構築掩體「剩餘的」鋼筋水泥興建完成多所小學。並創辦籌建金門中學。

金門原無大眾運輸交通工具,胡璉下令軍車遇民眾招手即停,讓民眾搭便車甚至專送回家,免費出借省主席座車充當結婚禮車。另據劉錫輝撰文所述,兵團從江西劫持而來用以載運他們這些抓丁的數輛「興華客運」客車,戰後行駛於金門新修築的中央公路上充當公共汽車,連車箱兩側的標誌都沒改變。

我的老母親與劉錫輝同庚,她說:「國軍來金門之前,從沒見過白米,一般民眾三餐都是以地瓜為主食。」為解決軍民的糧食問題,胡璉鼓勵民眾種高梁*,將防區向台灣買酒的錢改買大米,跟民眾兌換高梁用以釀製高梁酒。胡璉創辦的金門酒廠,現在已成為金門地方建設和縣民福利最重要的財源,每年還向中央溢注數十億元稅收。(*為鼓勵種高梁,胡璉規定荒地課荒地稅,這荒地稅一直到1987年我擔任金門縣政府建設科長時才建議伍桂林縣長廢除)

胡璉兩度主政金門十年期間,幾乎奠定了所有金門現代化的基礎。此外,十萬大軍的副食品和其他生活所需,都必須在金門採購消費,民眾生活因此大幅改善,被徵用以興建營房碉堡,原來只能種地瓜的農地,大家也就不太計較了。胡璉真心建設金門,深得民心,因此被金門人譽為是繼唐代陳淵之後,金門的第二位恩主公,其來有自!

對此,劉錫輝跟筆者訴說:他們像乞丐一樣被趕赴戰場,沒有成為太武山麓下「英靈」的倖存者,戰後除了戰鬥訓練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工,所謂「無償的兵工」就是他們這些「奴工」。他們從何而來,為何而來,有誰過問?金門島當地人在享受建設成果之餘,稱胡璉為「恩主公」,可曾想到過他們?他與金門人身處不同立場,感慨萬千!

不為賢者諱,劉錫輝功在國家,盼能還他公道

劉錫輝一直到1952年考取陸軍官校第二十五期後才離開金門,他後來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初任少尉軍官。1958年,以砲兵中尉連附一職參加八二三砲戰。砲戰期間,劉錫輝所在的陣地遭共軍集中砲擊,其中一發擊中指揮所門口走道,在漆黑中伴隨轟然一聲巨響,破碎的彈片飛進所內,混合煙硝的血腥味撲鼻而來,在指揮所內與劉錫輝並肩而坐的副連長董玉玲上尉當場殉職,一息尚存的他幸被搶救回來。

1961年起,劉錫輝棄武從文,就讀成功大學機械系及研究所,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69年起任職中科院,1972年被選派赴美國聖母大學深造,再獲航空工程碩士,回國後返回中科院參與天弓飛彈、雄風飛彈及天劍飛彈研發工作,負責飛彈系統模擬,成功突破技術瓶頸,獲頒雲麾勳章。

戰爭殘酷無情,歷來治史者都只論及王侯將相的豐功偉業,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黎民百姓被挾迫上戰場,或為王師?或為流寇?完全不是自己所能決擇,國共內戰也是這樣,這是上一世紀國共兩黨無數老兵的遭遇。像劉錫輝這樣背負國軍「殺父之仇」枷鎖,又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尤其令人掬淚!

劉錫輝退休以後,以耄耋之年,為其父劉展文先生當年的冤死陳情,無論馬英九或蔡英文政府都沒還給他應有的正義,惟一讓他稍為釋懷的是,胡璉的孫子胡敏越牧師代表祖父胡璉向他道歉,並求神恩典賜福劉家後代子子孫孫的公開信。

今天台灣的2300萬人,因各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和感情,以致形成不同的政治立場。張學良寫給蔣中正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恰是如今很多人與周邊好友的真實寫照。大家容有不同的過去,但如何面對共同的未來?卻是我們每個人現在共同的功課。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謹以此文向劉錫輝上校和無數不知名的老兵致敬!

*作者為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 土木工程博士、經濟學博士、台大EMBA商學碩士;結構技師、土木技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