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奇觀點:聯準會「縮表」是一刀,「不縮表」也是一刀

2017-07-11 07:00

? 人氣

市場關注的焦點是聯準會主席葉倫所談及的「縮表」計畫。(美聯社)

市場關注的焦點是聯準會主席葉倫所談及的「縮表」計畫。(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在今年6月中將聯邦基金利率再上調一碼,但市場關注的焦點並非今後升息的步伐,而是聯準會主席葉倫所談及的「縮表」計畫。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聯準會透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簡稱QE)來「買債印鈔」,並將聯準會的總資產從9,000億美金擴張到現今的4.5兆美金左右。所謂的「縮表」,就是要將總資產減少,讓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逐漸恢復到正常的規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要「縮表」?

QE 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透過購買美國公債和抵押債券的過程來增加貨幣供給,刺激信貸和經濟復甦。之所以稱作「非常規」,那是因為聯準會在傳統上以調控利率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實施貨幣政策,利用短期利率的變動來影響市場利率,達到設定的通膨目標和就業水準。

既然是「非常規」的貨幣政策,聯準會便要在經濟邁向穩定的情況下,逐漸將貨幣政策調回「常規」,否則資金過度氾濫,不僅可能在未來產生高通膨的隱憂,也將帶來資產泡沫化的危機。當然,在縮表「減肥」後,如果將來美國再度遭遇經濟衰退或金融危機,聯準會才有空間再以QE救市。所以「縮表」不僅只是避免貨幣寬鬆的副作用,也是充實政策「工具箱」的一種手段。

聯準會主席葉倫宣布升息。(美聯社)
「縮表」是要將總資產減少,讓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逐漸恢復到正常的規模。圖為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美聯社)

怎麼「縮表」?

2013年6月19日,當時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奇提出QE的退場規劃。在2014年,聯準會開始逐步削減每月的買債規模,放緩總資產的擴張,並於同年10月29日宣布結束QE的貨幣政策。這裡所謂的「結束QE」只是不再「買債印鈔」、擴增聯準會的總資產,但並不是進行「縮表」,因此聯準會在所持有的債券到期時,會將到期拿到的金額再買進債券,維持總資產在4.5兆美金左右。

換言之,如果聯準會不再將到期債券的金額拿去再買債券,而是將之前的「印鈔」回收,總資產自然開始下降,這便是「縮表」的方式之一,也正是葉倫所要採用的計畫。葉倫打算在條件許可之時,將每月到期的美國公債和抵押債券各抽走60億和40億美金,總計為100億美金,然後逐漸增至每月抽走500億美金。最終,聯準會的總資產將會大幅低於近年的水平,但仍高於金融海嘯前的規模,而市場的資金也將不再過度寬鬆。

BW-1437-1-柏南奇在專訪中呼應彭淮南的看法,認為台灣不需要QE。(曾千倚攝影).png
2013年6月19日,當時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奇提出QE的退場規劃。(曾千倚攝)

想「縮」就可以「縮」?

一如過去在升息時的操作,葉倫在這次的談話中並沒有具體訂下「縮表」的時間和最終縮減的規模。為了避免像柏南奇提出QE退場時對於市場造成的驚嚇,「溫水煮青蛙」以及管理大眾的預期仍將是她繼續採用的手段。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大部分的經濟學家認為「縮表」對於利率和貨幣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也有一份研究顯示,「縮表」6,750億美元的效果只是和上調利率0.25%相當。

然而,金融市場的運作和反應不一定與研究或分析的結果一致。在前所未有的大規模QE實施後,要進行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縮表」,聯準會能否確保自己與市場的溝通「心有靈犀」?在升息和「縮表」同時進行的情況下,習慣貨幣寬鬆環境的商業運作能否持續順暢?此外,聯準會「縮表」代表美國公債的大買家即將減少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是否能夠應付財政的缺口?而川普的財政刺激方案可否持續推行?結果會不會反過頭來影響聯準會下一步的行動?還有,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聯準會也無法忽視其他央行的貨幣政策或財經變化。

這些問題和困境都是聯準會將要去面對的,因此「縮表」也不是想「縮」就可以「縮」的!

「縮表」是一刀,「不縮表」也是一刀

雖說「縮表」的挑戰不小,也可能澆熄經濟成長的動力,但與高通膨、資產泡沫和喪失QE空間等副作用相比,聯準會還是應該趁著經濟走穩的情況下盡快進行「縮表」。尤其在過去多年低利率和寬鬆貨幣造成「價」與「量」的扭曲,經濟體內也累積了不容忽視的槓桿,因此除了升息導正「價」之外,還需進行「縮表」來抑制資金寬鬆的「量」。如此一來,經濟才會真正地邁向正常化來發展。

*作者為財經作家,作品有《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從債券投資原理看懂全球財經大事件》、《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曾任職美林私人銀行,擔任首席副總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睿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