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中國改採「雙循環」經濟戰略,關鍵在於縮小貧富差距

2020-08-16 08:10

? 人氣

中國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重挫(AP)

中國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重挫(AP)

據印度《今日商業》(Business Today)雙週刊網站8月1日報導,中國的「雙循環」發展模式反映出中國正面臨著國內外日益增大的壓力。對內,中國主要擔憂是失業問題,以及因消費支出和私營部門投資不足導致的經濟成長乏力。對外,西方國家政府到處呼籲與中國對抗,並迫使本國公司尋找替代性的供應鏈。這兩點促使中國制定了「雙循環」戰略,以有效減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同時,西方國家也正尋求減少對中國經濟成長的依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8月3日文章稱,全新的「雙循環」戰略將指導中國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這一戰略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縮小國內貧富差異。在「雙循環」模式下,中國將同時追求國內和對外貿易成長,但優先考慮國內市場。其傳遞的訊息很明確:中國必須更多地依靠自己來維持經濟成長,並將減少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既確保工廠的繁榮,又能發展自己的技術,從而使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無法輕易地通過禁運或制裁來威脅中國經濟發展。

「要將中國全部人口或其中大部分轉變為現代消費者」

文章認為,「雙循環」的提出源於深深植根於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想法。自毛澤東以來的幾代中國領導人都讚揚「自力更生」精神,越是在外部環境充滿敵意時,這種精神力量就越強烈。「國內大循環」或多或少是這種精神的一種新表達。同時,這種戰略也具有切實的經濟意義,其潛力顯而易見,因為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但是,宣佈一項策略比使其成功容易得多,要將中國全部人口或其中大部分轉變為現代消費者,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這種觸及根本的深層次改革是非常痛苦的。

文章指出,沒有可持續的購買力,就不會有戰略中期待出現的國內強流通。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雖然提高了幾乎所有社會群體的生活水平,但普通民眾所享有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社會福利待遇仍然是很基礎性的,中國的貧富差距也非常大。文章認為,中國只有取消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府發行債務來刺激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後,才能創造出可持續的消費能力,進而出現「國內大循環」。

使國內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成長引擎」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8月3日報導,中國領導層新近提出「雙循環」後,許多投資者認為中國科技公司將因此得到政策上的巨大支持,並開始在二級市場上押注於中國科技產業。戰略分析師認為,「雙循環」的重點是使國內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成長引擎,並確保高科技產業等重要行業的供應鏈完整。該戰略顯然試圖降低中國對外國公司的依賴,其出發點是應對川普政府的一系列對抗措施,也暴露了中國出口主導型發展模式的脆弱性。因此,雖然市場判斷中美關係將長期緊張,但是中國市場卻出現了機會,傳統的高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可能部分重組,本地公司將得到資金支持,它們的產品將有更多國內市場需求。當然,這一戰略也可能對從事進口的行業產生負面影響。

據美國彭博社(Bloomberg)7月30日報導,從最新數據看,7月份中國的製造業景氣指數連續第二個月改善,短期內中國經濟持續恢復成長,但從長期來看,中國仍面臨包括與美國的對抗等一系列經濟問題。

加強中國對供應鏈的控制,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澳洲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駐香港的中國經濟負責人胡偉俊(Larry Hu)表示:「『雙循環』是北京應對新世界的新策略,簡而言之,這意味著『以國內市場為先』。目前我們尚不清楚實施方案,但其目的是加強中國對供應鏈的控制,並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彭博社的經濟學家對此評論道,中國正在進行微妙但重要的政策轉變。表明官方已從出口主導轉向內部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

報導稱,最新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維持了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總基調,但進一步強調了政策的針對性,要求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並控制合理的信貸成長。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它強調了『後疫情時代』中國為應對外部挑戰而採取的結構性舉措:轉向國內市場,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和經濟開放。」

太和微評:

在疫情背景下,面對新的國內外發展形勢,中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新戰略,著眼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正面臨一場「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新長征」。一方面,疫情嚴重衝擊國內外經濟,購買力和投資嚴重不足,經濟復甦乏力。另一方面,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存在經濟「硬脫鉤」風險。美國還利用利益誘導、政治脅迫、「長臂管轄」、製造衝突等手段破壞中國外部發展環境。受疫情影響,全球化退潮提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分散、收縮與重構的趨勢。對於中國而言,應對這些中長期挑戰將是一場「持久戰」。而中國此時提出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目的是以我為主,掌握中長期發展主動權,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在更深層次上融入新型全球化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有可能給中國帶來巨大變化,比如進一步完善國內高科技產業鏈,通過擴大中產階級人口比例提升和釋放社會消費能力等。這既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提升中國經濟的實力和活力,也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入手,實施新一輪改革開放、打贏「持久戰」的根本之策。

重點關注電子資訊和生物科技

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看,科技是第一位的,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是電子資訊和生物科技。人類在這兩個領域已徘徊多年,目前正接近實現新的重大突破的邊緣,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科學、生物醫藥,以及電子訊息與生物相結合的領域,都是潛在爆點。中國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佔據有利地位,需要加強三方面工作:一是優化科研人才培養、考評和獎勵體系,吸納全球更多專業人才。二是充分發揮中國製造業門類齊全的基礎優勢和5G生態建設的先發優勢,創造新的業態和市場機會,優化營商和創業環境,為新技術成果提供更多商業轉化機遇。三是抓住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尚未從疫情中恢復、亞洲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引擎的機遇,強化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中國製造」的帶動力。

正如《南華早報》所言,「這一戰略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減小國內的貧富差異」。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就需要從解放生產關係入手,針對不同產業、行業出台專門政策,調節優化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平衡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戶之間的市場地位,充分調動每一個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和主動性。這一過程必然會觸及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為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培育適應新型全球化發展和中國社會現實變化的新體制和新機制。

此外,在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程中,我們也一定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把握其精髓要義,尤其是要認清「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的是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而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建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太和智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