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兩大原則告訴你:投資績效到底該怎麼看?《巴菲特的投資原則》選摘(2)

2020-08-29 04:50

? 人氣

巴菲特合夥事業會有這麼傑出的績效,靠的是他的投資技術、管理少量資金的優勢、與市場契合的投資風格,以及運氣。不過掌管波克夏之後,巴菲特曾有少數年份表現不如大盤,也曾有數年出現虧損,儘管並不嚴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長期績效衡量

任何投資方式都不大可能提供長期穩定的績效,投資人不應對此有過高的期望。一切事物莫不是興衰有時。巴菲特知道自己的相對績效很可能會顯著波動,因此提醒合夥人,在操盤不好的時候,他的績效可能低於大盤多達10個百分點,而如果「一切順利」,他的績效可能超越大盤多達25個百分點。7因為一年的績效可能大幅波動,巴菲特認為投資人必須衡量連續幾年的表現:至少要看3年的表現,能看5年則好得多。而且最好是在大盤相對平靜的一段時間評估,因為這時相對不受投機狂熱影響。他教導並提醒投資人,一年的相對績效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運氣,它取決於短期市場波動的「投票機器」性質;如果把評估績效的時間拉長,就會變得愈來愈像個「體重計」。

巴菲特也教導投資人,評估多年的績效必須注意很重要的一點:在市場經歷多頭投機走勢的末期,他的績效很可能輸給大盤。他到現在仍一再重申這點。

在巴菲特合夥事業的最後幾年裡,我們看到股市正經歷1970年代初期暴跌之前的「狂飆」時期,數檔「績效基金」(performance fund)的績效大幅領先巴菲特合夥事業。較近年的例子,是網路股泡沫在2000年代初破滅之前,許多人覺得巴菲特和波克夏哈薩威與市場「脫節」。投機熱潮驅動的市場狂熱導致股價嚴重脫離經濟基本面。視市場為「投票機器」的人在這種環境下表現出色,而巴菲特和其他視市場為「體重計」的投資人則會顯得跟不上市場。

因為巴菲特的價值導向投資方式本質上是穩健的,他教導合夥人期望在大盤下跌時得到較好的相對績效。再說一次,他完全不介意投資組合的市值跟隨大盤下跌,但他希望跌幅能比大盤輕一些。今日採取這些原則的投資人也應該抱持這種期望。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和買進的證券類型,使得最出色的績效往往在大盤下跌時出現。他1962年這麼告訴合夥人:

道瓊指數下跌賦予我們表現出眾、累積百分比優勢的機會;這種優勢加上大盤上漲時不低於平均水準的表現,將賦予我們相當滿意的長期績效。我們的目標是道瓊指數每下跌1%,我們僅下跌0.5%;如果能達成這目標,我們的股票投資方式將比幾乎所有其他方式穩健得多。

巴菲特提醒投資人,投資原則不該改變,這也包括衡量績效的原則。在同業幾乎不衡量績效的時候,他堅持要對主動式投資經理人衡量最少3年的績效。到了1960年代末,同業已經從不衡量績效變成太頻繁衡量績效,他還是倡導至少看3年的績效,但許多同業每分鐘都在看績效,這與完全不衡量績效一樣有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