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川普政府的三部組曲─欺騙論、失敗論與罰酒論

2020-08-15 06:50

? 人氣

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誘發變化。」然而,尼克森改變戰略的主要目的還是聯中制蘇,這才是美國對中政策的主軸,至於誘發改變,恐怕當時美國政府誰也沒有拿它當一回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尼克森聯中制蘇的戰略是成功的,但蘇聯垮台之後,美國與中國大陸的交往政策就需要一個新的論述。此時,誘發改變才上場成了中繼投手。柯林頓總統提出的建設性交往(constructive engagement)概念,代表了美國在論述上的一個轉變。

1993年,柯林頓的國務卿華倫‧克里斯多佛(Warren Christopher)亦表示美國尋求「透過鼓勵中國這個又大又重要的國家內部經濟與政治自由化的力量,能經由廣泛、和平的演進,從共產主義走向民主政治。」柯林頓自己也說:「我們愈把中國帶進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愈能給中國帶來改變與自由。」

繼任的幾位總統也都發表類似的觀點。小布希認為,「經濟自由會創造自由的習慣」,「與中國自由貿易,時間是站在我們這一邊。」2002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則指出,「中國領導正發現經濟自由是國家財富的泉源,他們遲早也將發現,社會與政治自由是國家偉大的泉源。」

歷任總統曾期待透過經貿合作,提升大陸自由

國家戰略報告應可反映政府的戰略,可見美國政府相信,透過雙方的經貿關係,會提升大陸人民的經濟自由,而最終走向社會與政治自由。值得一提的是,布希的副國務卿羅勃‧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在2005年提出了「負責的利害關係人」這個觀念,這是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期待與要求。

歐巴馬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基調並沒有太大改變,仍然強調與中國建立有效的伙伴關係,而且要在互利與互重的基礎上深化合作。2010年的報告指出,「我們將持續追求與中國建立正面的、建設性的,而且全面的關係。我們歡迎中國在與美國與國際社會合作之下,扮演負責任的領導角色,以推動像經濟復甦、面對氣候變遷以及核武不擴散等優先事項。」

在這一段期間,中美貿易不斷增加,而且隨著大陸的開放,雙方的交流層面也不斷擴大與深化,雖然沒有具體資料,但依美國的紀錄,美國政府應該也把手伸進了大陸社會。這樣的關係,到了2010年,就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因為中國大陸在這一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歐巴馬就提出了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的戰略。

歐巴馬第二任內轉為中美競爭

到了歐巴馬第二任期,中美之間的競爭氛圍就已相當濃厚了,川普一上任,雙方很快進入戰略競爭時期,大陸成了修正主義者(欲改變國際秩序),今年七月更被戴上了「新暴政」的帽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