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的未來,是異地還是故里?《監控資本主義時代》選摘

2020-08-23 05:10

? 人氣

起初,大型網路公司競爭激烈,紛紛將行為未來市場的重心擺在網路行銷上。但在現今,監控資本主義不只侷限於這波濤洶湧的競爭場域裡。幾乎所有以網路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全都將監控資本主義的機制和經濟指令視為營運的預設模型。最後,這些競爭壓力,迫使監控資本主義滲入網路外的離線世界。那套從網頁瀏覽、按讚和點擊紀錄汲取數據的基礎機制,也從你在公園中慢跑、邊吃早餐邊跟朋友聊天,或是尋找車位時,汲取養分和資訊,持續成長擴張。現在,預測產品在行為未來市場上交易、流通,而此市場的範圍已從網路行銷廣告拓展至其他領域,例如保險、零售、金融以及不斷擴張的商品與服務企業。這些公司都想從這個有利可圖的新興市場中海撈一筆。無論是「智慧」居家配備,還是保險公司所謂的「行為承保」(behavioral underwriting),或是數以千計的其他交易,現在大家都在掏錢購買自己的主導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以為只有賣東西給別人才叫做業務,那就是把業務的定義看得太窄了(示意圖非本人/pexels)
作者點出,監控資本主義已不只侷限在網路行銷,包含保險、零售、金融及服務企業等,也都逐漸投入這項新興市場。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exels)

監控資本主義的商品或服務並非價值交換的實物。業者與用戶之間,也未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正向互惠關係。業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反而像「鉤子」那樣,誘使用戶掉入他們的單方面抽取運作中:剝奪用戶的個人經驗,將這些經驗包裝處理後,拿去滿足他者的需求。我們並非監控資本主義的「顧客」。雖然有句話說:「如果都不用付錢的話,那你本身就是商品。」但這個說法同樣不正確。對監控資本主義而言,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是相當重要的「剩餘」來源:在以高科技建構而成、無可遁逃的原料萃取過程中,我們是被榨取的對象。監控資本主義的顧客,其實是那些在市場上交易未來行為的企業。

這種邏輯讓日常生活成了每日重複續約的二十一世紀浮士德契約。之所以說是「浮士德」契約,是因為就算我們知道自己必須跟魔鬼交換的事物,終有一日會反過來破壞原有的生活,我們仍然無法從這種狀態中抽離。網路已經成為社會參與的重要媒介,而網路中充斥著數也數不盡的商業活動,這些商業活動如今都依循著監控資本主義的規範。那些商業監控計畫,就是看準人類的依賴心理。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借助這些監控計畫來改善生活,同時又對其明目張膽的侵略姿態感到抗拒。這種衝突思維使人麻木,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被監控、分析、挖掘以及調整的現況。我們不再反抗,以犬儒主義思維來合理化這種現象,並提出近似於防衛機制的藉口,例如:「我又沒什麼好隱藏的。」或是找其他辦法把頭埋在沙堆裡,以無知來應付沮喪和無助的心情。透過這種方式,監控資本主義提出完全不合法的選擇,迫使根本沒有義務做決定的二十一世紀人類表態。隨著現況正常化,民眾也只能戴著鐐銬,一邊高聲歌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