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奕融觀點:「淨利差」與「殖利率曲線」脫鉤─美國金融QE政策下的危與機

2020-08-15 05:40

? 人氣

銀行淨利息收入與利差之相關係數。(台灣銀行家提供)
〔圖2〕銀行淨利息收入與利差之相關係數。(台灣銀行家提供)

然而這樣的關係在2014年之後開始變得不明顯,我們從〔圖2〕紅色框框可以看到,利差下降時(綠色線),美國整體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反而逆勢成長(黑色線),也就是說,面對歷史性的低利率環境,銀行的整體獲利不一定會像過往一般遭到大幅壓縮,反而因為營業模式的調整,還能反向上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提早提列企業違約準備金,預先反映在上半年淨值

預計第2季、第3季企業與個人放款的違約將持續增加,但這樣的衝擊預估將提前反應在第1季與第2季的淨值。

企業獲利能力的削弱以及失業率的竄高,使得投資與放款違約率恐將大幅上升,造成資產減計的風險,尤其今年美國8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今年起正式採用「當前預期信用損失」(CECL)的會計準則,預計將使呆帳準備提升20%至30%以上。

這個新的會計準則要求銀行需要在貸款實際出現壞帳前,「事先」預測貸款期內的損失,並預先反映在損益表上面,也就是說武漢肺炎造成銀行放款違約的預期損失,將提前反映在獲利上面。即使在提列大量的「貸款損失準備金」的狀況下,美國的主要銀行仍然維持獲利的表現。

疫情的後續發展仍然會左右著美國金融業的股價表現,並且在危機仍未完全解除的狀況下,金融股仍然面臨降低配發股息的風險,但是進一步檢視相關數據,對於金融業的獲利數字最糟糕的時間點,可能就落在今年的第2季。

美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將採用CECL會計準則,提前預測貸款期內損失(台灣銀行家提供)
美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將採用CECL會計準則,提前預測貸款期內損失(台灣銀行家提供)

嚴控房屋貸款,避免再次泡沫

展望未來,在美國聯準會重啟量化寬鬆政策,且資產負債表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低利的資金環境會否成為金融業為了追求獲利而浮濫放款的溫床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觀察:

首先,2008年後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寬鬆低利環境,但美國的個人負債呈現溫和成長,並未出現過度負債的現象。〔參考圖3〕,截至2019年底,美國的個人負債合計約當14.1兆美元,相較2008年的12.7兆美元,僅成長了11%,平均每年約成長1%,這樣的成長速度遠落後美國GDP約2%至3%的成長率,可說是非常緩慢,代表美國的個人信用市場(包含房貸、車貸、信用卡貸、學貸)並未出現債務泡沫的現象。

房貸相關放款與整體貸款餘額比較。(台灣銀行家提供)
房貸相關放款與整體貸款餘額比較。(台灣銀行家提供)

其中住宅相關負債(Housing Debt)約當10兆美元,占比達7成以上,放款總額從2008年至今幾乎沒有成長,顯見銀行對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震央――房貸,採取非常謹慎保守的態度,這點十分重要,因為房貸與其他貸款不同,它的放款金額往往非常大,每月還款金額占客戶收入的占比也高,還款週期也長,所以當房屋貸款出現大規模違約風險時,對銀行的衝擊往往比車貸、信用卡貸、學生貸款更為嚴重,所以,可以這樣說,經過2008金融危機的洗禮,即使在低利率的環境下,美國的銀行對於放款還是保持著小心謹慎的態度。

放款品質顯著提升

2008年之後,美國銀行業的放款門檻提高,放款的品質獲得顯著提升,當年金融風暴根本原因就是償還能力不足的人也可以輕鬆取得貸款,衡量的方式就是透過FICO信用分數來判斷,當FICO分數不足620分的房貸放款,就稱為次級房貸,透過〔圖4〕,我們可以發現,2008年之後房貸的放款門檻提高,FICO660分以下的放款急遽減少,這代表信用條件不佳的客戶難以取得貸款,相應的銀行放款品質近年獲得顯著提升。

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後,美國政府比我們更擔心銀行倒閉造成整個金融動盪的危害,在這個背景之下,銀行的體質遠比2008年更為健康,疫情造成的獲利衰退如果僅是一次性的衝擊,那現在就是長線投資人的布局良機。而美國政府與商業銀行因應低利率的策略,包括強化銀行資產負債表、增加壞帳準備金提列、減少對利差商品的依賴、強化放款品質等,都值得台灣金融機構借鏡。

美國房貸信用品質顯著提升。(台灣銀行家提供)
2008年之後房貸的放款門檻提高,FICO660分以下的放款急遽減少,這代表信用條件不佳的客戶難以取得貸款,相應的銀行放款品質近年獲得顯著提升。(台灣銀行家提供)

*本文作者為和奕資產管理合夥人。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