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希望不會讓戰爭消失,自由主義仍要依附於權力:《地理的復仇》選摘(2)

2017-07-17 05:50

? 人氣

在一九九○年代,歷史和地理似乎的確抬頭怒視。柏林圍牆倒下後不到兩年,在事件後普世主義的激昂喧囂中,全球媒體突然發現身處在冒煙的廢墟、如山的瓦礫和扭曲的鋼筋當中,這是昔日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的邊省地區,名字念都念不出來的城鎮──斯拉沃尼亞(Slavonia)和柯拉吉納(Krajina),它們剛經歷自納粹以來歐洲不曾有過的大暴行。菁英之間現在的談話,從空泛談論全球團結,轉到解說從維也納跨過潘諾尼亞平原(Pannonian Plain)車程僅有數小時、非常深入中歐的這個地區地方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地形圖顯示,靠近薩瓦河(Sava River)的南部和東部克羅埃西亞是廣大歐洲平坦地帶的南方盡頭,而從薩瓦河岸起,一片山巒糾結之地即人們通稱的巴爾幹:地形圖上可以看到一片廣大、平坦的綠地從法國一路延伸到俄羅斯(從庇里牛斯山到烏拉山),可是就在薩瓦河南岸,突然變黃色、轉棕色,代表更高、更崎嶇的地形,它往東南延伸到小亞細亞。這塊地區,靠近山脈起始之處附近,是哈布斯堡奧地利和鄂圖曼土耳其大軍集結、反覆起兵之地;是西方基督教文明止步、東方正教和伊斯蘭起始之地;是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衝突之地。

柯拉吉納在塞爾維亞文、克羅埃西亞文是「邊區」的意思,它是奧地利人在十六世紀末建立以對抗土耳其擴張的軍事地區,吸引要逃避鄂圖曼蘇丹獨裁專制的克羅埃西亞及塞爾維亞難民來奔。因此之故,這個地區成為族裔混雜之地,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垮台,它就出現聯合族裔認同的進一步演進。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結合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王國(Kingdom of the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之下,可是納粹期間,經由納粹扶植的法西斯克羅埃西亞傀儡政權,在集中營中殺害數萬個塞爾維亞人,兩個族裔分裂、互相廝殺。在狄托(Tito)專制的共產政權體制下,這個地區復告統一,可是南斯拉夫一九九一年崩解,塞爾維亞部隊由塞爾維亞衝過邊界,進入斯拉沃尼亞和柯拉吉納,在克羅埃西亞人地區展開族裔清洗。後來克羅埃西亞人光復本地區,輪到本地塞爾維亞人逃回塞爾維亞。接下來,從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的邊界地帶,戰火延燒到波士尼亞,數萬人在恐怖中喪生。

這裡頭有太多歷史和地理的糾葛,但是認真的作家和知識分子不會全盤接受它。他們肯定有自己的見解,而且見解不只一端。首先是驚駭和厭惡。我們再引賈頓.艾許的一段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