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鋒:想成功變身斜槓,記得先做好這件事

2020-08-13 14:29

? 人氣

斜槓人生聽起來很美好,但要如何自在切換每種角色,實有賴於穩固的本業支撐。(圖/Unsplash)

斜槓人生聽起來很美好,但要如何自在切換每種角色,實有賴於穩固的本業支撐。(圖/Unsplash)

你應該知道的是:科技媒體主編李柏鋒近年在網路上頻頻發表看法,取得了廣大聲量,他認為,想要做好「斜槓」,應該優先顧好本業,將其作到發光發熱,如此才能吸引機會自己找上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扮演很多角色:科技媒體主編、專欄作家、講師、兒子、爸爸...,這些年,因而陸續被周遭朋友詢問,怎樣才能開始「斜槓」?又怎樣才能做好每個「斜槓」?我給的答案一直是:請先踩穩第一隻腳,也就是你原來從事的主業,務必將它打造出一定成績。

很多人認為,要把跨出去那隻腳做到最好,其實,正因為還不熟悉,想用斜槓的領域取得成績,難度反而更大。想被外界注意到的話,我認為專注本業,更可以讓機會自己找上門。像我的第一隻腳,也不是正式工作,而是我的部落格;因為我一直累積作品,它甚至為我帶來許多機會,開始有人邀約我出書、找我採訪、演講等等。

大家都低估了本業的重要

機會一一浮現之後,我們就可以選擇哪些不符合需求、或者違背我們的價值觀。像我,最初幾年大量輸入各種資訊,我的產出幾乎都來自外界的思維,想一想,乾脆就先不要出書了。

除了寫書,當時也有很多業配需求洽詢,但我自己一直不明白,我推廣的是長期投資低成本的ETF,結果找上門的幾乎都是共同基金公司業者,也就是我罵的對象,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像這類違背價值觀的合作提議,我也決定不接。決定合作的第一個案例是「公開資訊觀測站」,那時候它的網頁正好大幅改版,這個案子當然不會提供很高酬勞,只是希望介紹新版網站給更多使用者。如果真的要賺錢,一路走來已經有太多機會來洽談,但我沒有全都拿。因為我必須審慎思考:「如果自己的名字是個品牌,你到底想要傳達什麼理念?」不管做Podcast也好、自媒體也好,我都建議你好好想想這一點。

陪伴可以很短 但品質要很好

現階段我的主業是科技媒體INSIDE主編,每天大概6、7點起床,我得先看一下,在我睡覺的這段時間,美國、歐洲發生了哪些大事,並依此安排當日的稿單,接下來,就是陪小孩吃早餐的時間。我認為,與家人共同進餐是家人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重點不是餐點,而是在那當下,要和孩子們聊什麼?我從最初研究鯊魚生態到現在,你問我哪個角色最辛苦?絕對是爸爸。但相信每個爸爸都同意,這角色帶給你也是出乎意料的豐富收穫。以我為例,親子互動帶給我很多教學上的領悟和啟發,是我後來開設線上課程、成為講師的重要輔助。

孩子他們什麼都不會,卻有無窮的好奇心,一直問你「為什麼?」身為父母,切記你不能只隨口報個答案了事,不然你和Siri有什麼兩樣?這樣的對話,對彼此成長都沒有幫助,父母必須做好引導者這個角色,隨時提醒自己、引導孩子們去發現些什麼。

李柏鋒是近年頗具網路聲量的媒體人,已經開設5堂網路課程(圖片來源:Hahow)
李柏鋒是近年頗具網路聲量的媒體人,已經開設5堂網路課程(圖片來源:Hahow)

我很喜歡看書,我從各式各樣的書籍中學到許多育兒方法。其中有一本書,談美國階層會被莫名的「繼承」,如果爸爸媽媽是有錢人,下一代有更高機會繼續當個有錢人。為什麼呢?他們發現,有錢人通常會陪小孩吃晚餐,一頓飯可能吃了兩個小時,重點在於一直對話,下一代無形中在對話裡學習。

如果換作窮人呢?透過許多實驗和時間驗證,只要讓窮人爸媽晚上不去加班,有時間陪伴小孩,多和他們聊聊天,在0到3歲這段黃金成長期,累積3千萬個英文單字的字彙量,他們的語言架構就會發展得很完整;如果過了3歲之後,可能就來不及了。

我所說的「聊天」也要講究,不能彼此談個「封閉式」的問題,例如「你看這盤肉是什麼顏色?」而是「今天的肉吃起來感覺怎樣?」從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小孩子在腦海擠出答案,想辦法形容味道和口感,刺激他們的語言結構與思考,這段對話才有學習效果。

當我意識到上述這點,哇,其實有點懊悔,因為我老大已經5、6歲,早就來不及了,但接著有了二寶,我就堅決要陪他們吃早餐、吃晚餐,這頓飯未必要花我很多時間,但必須是很有品質的陪伴。

當年帶第1個小孩時,我正在寫博士論文,那時候關在家裡,覺得24小時都在陪伴孩子,但這樣的陪伴斷斷續續,我自己很累,孩子雖小、卻也感受到我的脾氣。第2個小孩出生之後,我就和老婆說,你如果不想帶,就送到托嬰中心,這樣至少可以確保當我們陪伴小孩,都是我們情緒最好的時候,這樣的陪伴品質才會好。

單身月光族 結婚生子才學會理財

其實以前我是個「月光族」,結婚生子後,我用讀博士的學術方法,開始研究理財、保險相關論文,發現學術論證有效的方法,怎麼和大家在網路上討論的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在主動選股、比對技術分析訊號、打聽內線,學術上從來沒有討論這些事情呀!

甫逝世的柏格(John Bogle)當年獨排眾議、力主指數基金設計,改變了整個投資業界,也讓他成為被動投資人心中的先知。(圖片來源:柏格紀念部落格)
李柏鋒認為柏格(John Bogle)推廣的指數基金與被動投資,才是真正可複製、有益於大多數投資人的方法。(圖片來源:柏格紀念部落格)

雖然撰寫投資相關論文的作者,通常沒能繳出很好的投資績效,但我有多年學術經驗、自認是個科學家,這些經驗或許沒辦法讓我變成股神,但我相信能複製的投資方法,應該也是穩定、有效的方法,於是有一段時間,我就憑著我閱讀學術論文的經驗,在網路上和大家打筆戰。

花這麼多時間隔空打筆戰,並不是要讓對方啞口無言,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理念,通常我也不能說服他;但如果我拿得出數據驗證,旁觀鄉民就更有機會被我說服,同樣觀點的人就會愈來愈多,我的部落格讀者,很多都是這樣來的。


口述整理:林彥呈、周岐原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