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牆」vs.「付費牆」:新聞媒體可以擺脫對社群平台的流量依賴!

2020-08-09 12:30

? 人氣

Mittmedia決定採取和Madsack類似的「時間牆」策略,即在文章發佈後的第一個小時裡可以免費訪問,讀者在瀏覽文章的同時可以看到一個倒計時鐘,這會顯示文章剩餘的免費閱讀時間。在此策略的幫助下,MittMedia的訂閱用戶轉化率提高了20%。MittMedia的付費模式降低了對媒體推薦流量的依賴,數據顯示,86%的用戶訪問流量直接來源於網站,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分別只貢獻了5%和7%。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約時報》2020年第二季財報揭曉,數位訂閱與廣告營收正式超越紙本。(AP)
《紐約時報》2020年第二季財報揭曉,數位訂閱與廣告營收正式超越紙本。(AP)

全球媒體的付費牆分佈情況

雖然「時間牆」似乎被證明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其佔比仍較小。就全球新聞媒體而言,多數仍在內容付費實踐的道路上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形成了幾種較為典型的模式,大多採取免費+付費的折衷方法,即對少量的精品內容、數位化產品實行有限收費。INMA近期對全球569個使用率較高的新聞媒體網站進行調研發現,在受訪的33個國家和地區中,39%的媒體機構對在線新聞採取收費舉措

其中,47%的受訪媒體的付費牆提供增值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它們提供的多數內容均面向所有用戶免費開放,只有少數精選的優質內容需要用戶額外付費,這一模式的一個典型代表是德國的數位媒體Bild

此外,18%的媒體設有一個可供用戶免費訪問的網站,但其紙本內容的數位化版本是收費的,英國《每日郵報》目前採取的這一模式正面臨衰落,2018年該項數據為32%。

再者,12%的媒體允許用戶免費閱讀一定數量的內容,如美國的《紐約時報》。與此同時,12%的受訪媒體用會員捐贈的模式取代了付費牆,如英國的《衛報》,這一模式正在受到更多媒體的歡迎,兩年前只有1%的媒體使用該模式。

還有6%的媒體採用了「硬性付費牆」,這些網站通常會限制整個網站的內容訪問,如英國的《泰晤士報》,相較於2018年的8%,今年的佔比略有下降。

此外,還有5%的媒體採用了混合付費模式,如《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該比例略高於2018年調查時的3%。

目前,全球新聞媒體的付費模式大致可以歸結為硬性付費牆和軟性付費牆兩種模式。所謂硬性付費牆,是指強制用戶付費的訂閱模式;而軟性付費牆的收費策略則相對懷柔,通過一些迂迴的方法,讓用戶更容易接受。前者以《華爾街日報》為代表,但這種付費模式也存在明顯的弊病,因為它對多數內容設置了較高的付費門檻,往往容易造成網站的訪問流量大幅下降,除非有其他收入進行補充,否則訂閱收入一般難以彌補讀者流失對廣告價值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除了內容極具競爭力的大型新聞媒體仍在繼續推行之外,不少跟風的「腰、腿部」媒體現在都不得不放棄這種模式。

對於設立軟性付費牆而言,現在媒體主要採取的兩種較通用的模式是免費增值付費牆和計量付費牆。採取前一種模式的媒體,會想方設法幫助用戶繞過付費牆,比如與廣告商合作,推出的「免費訂閱」活動,從而避免流量的大幅跌落,這種模式目前被45%的受訪媒體採用;而對於後者,媒體一般會定期向用戶開放一定的免費閱讀次數。舉個例子,Wired讀書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5篇文章。一定數量的免費閱讀就像「誘餌」,當用戶試讀到有價值的內容後,多數的讀者會選擇用付費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閱讀面。

結語

全球傳統媒介的生態大「氣候」並不安詳,廣告收入縮水、流量被平台瓜分,種種情況迫使媒體將更多目光轉向付費訂閱。經過幾年的探索,付費訂閱的模式在不斷拓展,現在小有流量的「時間牆」,已經被不少「先遣部隊」證實其有效性。除了傳統的訂閱模式,媒體在內容付費的運營模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選擇。給用戶製造更多的新鮮感,對打破訂閱疲勞的瓶頸也有所助益。

本文原題「“時間牆”VS“付費牆”:新聞媒體如何擺脫對社交平台的流量依賴?」刊於「德外5號.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官方賬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