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香港回歸20載的兩岸愛恨糾結,可會帶來意外?

2017-07-01 07:00

? 人氣

香港回歸之際,臉書尚未問世,香港回歸20年後的今天,臉書是世界上最大的社群媒體,擁有20億用戶,用戶數之多,遠超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世界上,豈有維持現狀的道理?回看20年前我的舊文和1年多前在臉書的PO,或許我們可以同意,還是有些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與邏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如以香港回歸作為中、港、台關係變化的分水嶺,20年來影響中港台之間愛恨情仇的癥結,在於三方政府與人民的心理調適。

回歸前,多數台灣人的心態是將香港視為英國殖民地,將香港人視為被殖民的化外之民。對於香港前途,台灣的基本態度其實是不在乎的。中英香港協定談判的過程中,台灣的媒體一方面是遭到黨國宣傳部門的箝制,一方面也是漠不關心。除了柴契爾出訪北京滑了一跤引起媒體讀者的興趣外,媒體對於中英香港協定、香港回歸的問題、香港回歸後帶動兩岸關係的前景,大多冷漠視之。當時的警備總部、新聞局與國民黨文工會尚且聯手「指示」台灣媒體那些新聞可以刊登,那些問題不能討論。中英香港協定簽訂後,聯合報全文刊登,當時的總編輯趙玉明還因此獲罪當局,「被請調」到泰國世界日報。

1984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左)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右)簽署《中英聯合聲明》(AP)
1984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左)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右)簽署《中英聯合聲明》(AP)

我就讀政大時,新聞系、外交系香港僑生甚多,但香港僑生同學畢業後,極少能留在台灣成家立業者,表面的理由是適應問題,透徹的說,其實是台灣社會有些歧視與排斥講廣東話的「港仔」。1995年,我初履香港,香港好友帶我遊覽新界,指著新界一大片的住宅區,告訴我負責新界總體規劃的,就是一位台灣成功大學畢業的「香港僑生」,他畢業後,台灣沒有企業願意雇用他,只好回到香港發展。朋友說:「你們台灣不要,香港卻撿到了一塊寶!」

回歸前,多數台灣人對香港是無知的。1993年,李嘉誠旗下的電信公司來台投石問路時,全台灣的媒體記者朋友幾乎沒有人知道李嘉誠是何許人也!那時候,多數台灣人對香港的認知,跟大陸同胞一樣,都是來自於港片、港星和小李飛刀這類的廣東歌。

香港,便是在台灣這樣的集體心理狀態下,回歸大陸了!可以說,從台北看香港回歸,一開始,就是處於一個不甚正常的情境。

也因此,台灣看回歸後的香港,往往刻意放大了某些自我預期的負面發展,譬如,對於回歸後金融風暴侵襲、香港房價暴漲、股價暴跌,大抵是幸災樂禍;對於大陸遊客在香港鬧事出洋相的新聞,則多冷嘲熱諷;對於香港成為SARS的重災區,簡單地歸罪於陸客衛生習慣欠佳;對於特首選舉以及執政的缺失,更是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台灣卻假裝沒有看見回歸後香港的優異表現。譬如,回歸20年來,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屹立不搖;香港赤臘角機場的服務品質仍然長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香港仍然是世界上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城市大學等,仍然持續擠身全球100大....。這些「績效」難道不也反證了北京遵循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諾言嗎?不也證明了港人具備某種可供北京學習引介的優勢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