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蓮專文:臺灣女性在公開場合演講的第一人

2020-08-09 06:20

? 人氣

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曾被民視改編為電視劇。(圖/維基百科)

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曾被民視改編為電視劇。(圖/維基百科)

臺灣文化運動追求三大解放,民族解放、階級解放、婦女解放。一九二七年一月三十日的《臺灣民報》第一四二號所刊載〈臺灣解放運動的考察〉這樣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數年來臺灣解放運動發生的順序,是由民族的解放著手,而漸進入無產者解放,而後婦女的解放運動。……臺灣解放運動第一個組織臺灣文化協會,所推動的提高臺灣文化的內容,就是臺灣人民族解放的準備。要先充實人民程度、提高知識水準,才能要求與日本人同等的權利、平等的待遇。第二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就是正式的民族解放—自治的運動。

以後出現的無產青年,旗幟鮮明,是階級色彩明顯的階級運動。……為農民解放的農民組合運動,事事為了擁護農民的階級利益……工人階級的解放運動也已經興起。

婦女解放運動最後發生,諸羅婦女共進會、臺北無產青年女子部,已經是不可看輕的女子解放先驅。(改寫自〈臺灣解放運動的考察〉)

早在一九二○年八月,彭華英就已經於《臺灣青年》發表了〈臺灣有婦女問題嗎〉一文,點出東洋社會,尤其是臺灣,仍未脫陋習,兩性關係大有改進之必要。此後,《臺灣民報》大量討論婦女議題,批評臺灣社會的父權結構,買賣婚姻、嫺婢制度、續妾制度等等都是對女性的歧視與壓制。文化運動者如黃周、黃呈聰、王敏川等人,也公開主張「有責任感的自由戀愛」、提倡女子教育、培養謀生能力、經濟獨立,進而廢除娼妓、改善婚姻制度、改造社會、追求男女平等。

因為文化運動的啟蒙與倡議,臺灣各地出現許多婦女團體,一九二五年起,彰化婦女共勵會、諸羅婦女協進會、宜蘭婦女讀書會、高雄婦女共勵會、汐止婦女風俗改良會、苗栗婦女讀書會、臺南婦女青年會、臺中婦女親睦會等在各地陸續成立,以改革社會陋習、追求婦女地位向上為目標。其中最活躍的是彰化婦女共勵會,會員約四十多人,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召開例會,學習漢文、日文、羅馬臺灣話文,安排進步女性演講,並組織體育會,號召女性注重體能訓練、鍛鍊強健體魄。諸羅婦女協進會成員有三十多人,不定期舉辦演講,鼓吹女性覺醒。

儘管這些時代女性想要呼應時代、掙脫牢籠,試圖與男人一樣站上講臺表達心聲,但是,當她們鼓起勇氣上臺時,仍然要面對抱著看好戲心態的運動同志與喧譁笑鬧的男性聽眾,輕薄起鬨、品頭論足,實在讓人氣結。

即使如此,二○年代的婦女運動,終究出現了活躍新女性。張麗雲,號群峰,廈門集美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一九二五年六月,她在《臺灣民報》發表〈我所希望於臺灣女界者〉,認為臺灣男性為求解放而奮起,但臺灣女性卻仍在酣甜睡夢中,因此提出九點期望,鼓勵臺灣女性們打破舊習、向真理前進,可說是臺灣女性解放的宣言。此後她積極在民報上發表言論,也應邀演講,推動婦運不遺餘力。一九二九年二月三日,張麗雲與臺灣民眾黨臺南支部書記胡金碖結婚,在婚宴邀請函中聲明:「我們的結婚不用聘金;不用賀禮;不注重一切形式。」被《臺灣民報》推崇是「前所未有的聲明」、「新時代男女結婚的參考」。

一九二六年二月,葉綠雲以「玉鵑」為筆名,在《臺灣民報》上發表〈猛醒吧!黑甜鄉裡的女青年們〉,控訴傳統婚姻的毒害、批判男尊女卑價值觀,並簡介世界各國的婦運成果,引起矚目。葉綠雲是臺北人,一九○八年生,因母親改嫁,改名謝玉葉。雖然家境清苦,卻堅持上學讀書,在第三高女(今中山女中)期間,因景仰蔣渭水的抗日運動,常常出入臺灣文化協會,成為活躍的臺北無產女青年。一九二五年,謝玉葉與同學黃細娥參加文化協會活動,幫忙散發反日傳單,遭到警察傳訊,被第三高女開除學籍。她輾轉到上海,獲得同是大稻埕黑色青年翁澤生的幫忙,進入上海大學,並在翁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她改名謝志堅,並以謝玉鵑為筆名,在《臺灣民報》上密集撰文,筆調尖銳、頻頻與傳統文人打筆仗。一九二六年秋天,他與翁澤生結婚,但也與同為共產黨同志的潘欽信展開複雜的三角戀情。

蔣渭水,字雪谷,台灣宜蘭人。蔣渭水是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領袖。(取自維基百科)
謝玉葉因景仰蔣渭水(見圖)的抗日運動,常常出入臺灣文化協會,成為活躍的臺北無產女青年。(取自維基百科)

蔡阿信據說是臺灣女性在公開場合演講的第一人。她生於一八九九年,自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後,返臺服務於赤十字醫院,是臺灣第一位女醫生,一九二四年與彭華英結婚時,連官方報紙《臺灣日日新報》都大幅報導。一九二五年,她到臺中開設清信醫院,一九二八年又創辦產婆學校,為臺灣社會培育超過五百名以上的助產士。

蔡阿信不僅醫術受到肯定,也成為成功的職業婦女典範,一九三○年底,《臺灣新民報》舉辦臺灣五州七市議員模擬選舉,以一四四四票獲得最高票支持。蔡阿信事業成功、社會聲望高,對她的夫婿彭華英造成極大壓力。彭華英雖是活躍的社會運動家、最早的婦女解放主張者,仍舊無法克服外在與心理的障礙,兩人的婚姻以離異收場。戰爭時期,彭華英進入中國華北發展,另娶一女伶再組家庭。阿信則在一九三八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再前往加拿大,但她的日本籍身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遭到行動限制,直到一九四六年才返臺。不久又目睹二二八事件,選擇逃離故鄉,一生坎坷,客死加拿大。

一九二○年代,隨著文化運動與知識啟蒙,臺灣社會大眾被喚醒,從菁英的反抗擴散為工農階級運動。同時,受到來自日本國內與國際思潮的影響,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抬頭,反對陣營內部逐漸出現思想對立、路線衝突,臺灣社會運動不知不覺中已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過去,總督府對付臺灣社會反抗行動,直接訴諸武力鎮壓,從不手軟。一九一五年七月,余清芳、江定等人在臺南新化、左鎮等地發動攻擊,燒毀警察局、殺害十幾個警察,並以天命氣數神明之說,鼓動人民起義,推翻日本統治。從臺灣總督府的眼光來看,這顯然是以怪力亂神之說陰謀叛亂,乃出動正規軍隊與新式武器清剿,噍吧哖一役反抗者死傷無數,十數個村莊受戰火波及,事件後村中幾乎看不到成年男子。

《自治之夢》立體書封。(春山出版)
自治之夢》立體書封。(春山出版)

*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春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